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國共和解失敗與全面內戰概覽

neizhaner_header_1200x400_v1
neizhaner_header_1200x400_v1

抗戰勝利後,國共兩黨因接受日軍投降、爭擴地盤及軍力等問題,矛盾、衝突不斷,但全國人民卻要求實現持久和平,美蘇兩國也想避免捲入中國内戰,故盡力促成國共和談。1945年8月28日,中共主席毛澤東應蔣介石之邀,率團從延安飛抵重慶。經過近一個半月談判,國共雙方於同年10月10日達成《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同意和平建國、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實現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及黨派平等合法化。但國民黨要求中共裁軍並聽從其統一指揮,中共則不願放棄槍桿子。

《雙十協定》簽訂後,美國又派遣總統特使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來華調停,於1946年1月促成國共達成停戰協定,並在北平設立軍事調處執行部,分赴各地對雙方衝突進行「調處」。不過兩黨分歧過大,不僅政治協商會議難以成事,更於1946年6月下旬正式爆發全面內戰。不久,馬歇爾也宣佈調停國共内戰無效而回國。

全面內戰一開始,國軍佔有陸海空兵力和武器上的優勢,採取全面進攻的戰略,後來又轉為重點進攻,並在1947年3月一度攻佔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但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主動轉移至陝北各地繼續指揮作戰。1947年夏天起,解放軍逐漸掌握優勢,並轉守為攻,蔣介石則不得不將戰略先後改成全面防禦以至重點防禦。由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國共展開了三次戰略決戰,即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結果國軍遭到慘敗,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的統治土崩瓦解。

在國軍於前線一敗塗地的同時,國民黨統治區的經濟民生也面對嚴重通貨膨脹等問題。國民政府為解決入不敷出,在1948年發行金圓券,強迫民間以黃金、外幣兌換,結果造成超級通脹、民不聊生。由於經濟民生崩潰,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反政府學運及群眾抗爭沒完沒了,被中共視為解放軍作戰之外的第二條戰線。1949年初,國民政府陷入前線潰敗、後方失控的危局,全國政權易手已迫在眉睫。

neizhaner_timeline_v2_a
neizhaner_timeline_v2_a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