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三)《中法會訂越南條約》

mainsite_tushuojindai_zhongfazhanzheng3.2
mainsite_tushuojindai_zhongfazhanzheng3.2

中法戰爭雙方雖互有勝負,但總體是法國佔了優勢,除海戰獲勝外,陸戰也已控制了北越地區乃至越南全國。清廷一直在謀求言和,故鎮南關大捷馬上被當成「乘勝即收」、尋求妥協的絕好機會。另一方面,法軍失利,導致法國總理茹費理內閣倒台,法國見取勝不如想像中輕易,亦想盡快結束戰爭,於是中法再度言和訂約。

1885年4月4日,清法在巴黎簽訂停戰協定。1885年6月9日,雙方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又稱《越南條款》或《中法新約》。全約共十款,主要內容是:

(1)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並在條約簽字後六個月內由兩國派員到中越邊界「會同勘定界限」;

(2)中越陸路交界開放貿易,中國在保勝及諒山以北邊界內開闢兩個通商口岸,應納進出口各稅均有所減低;

(3)日後中國修築鐵路,應向法國業界商辦;

(4)法軍退出台灣、澎湖。

1885年11月28日,此條約在北京交換批准。從此,中國承認法國吞併越南,中國雲南、廣西一帶西南地區門戶大開,漸成法國勢力範圍。

或謂清廷「乘勝即收」及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之舉,令「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此論是否允實?

答案見下。

mainsite_tushuojindai_zhongfazhanzheng3.1
mainsite_tushuojindai_zhongfazhanzheng3.1

鎮南關戰敗後,法軍一時陣腳大亂,清軍未到即急急撤出戰略重地諒山,國內輿論鼎沸,令總理茹費理領導的內閣倒台。中法皆想早日結束戰爭,遂停戰和談。圖為茹費理及諒山今貌。

mainsite_tushuojindai_zhongfazhanzheng3.2
mainsite_tushuojindai_zhongfazhanzheng3.2

《中法會訂越南條約》簽訂情況及條約文本。該約訂立於1885年 6月9日,共有十款,大多有利於法國。而繼《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後,清政府又與法國簽訂了《中法越南邊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務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法國又得到更多權益。

mainsite_tushuojindai_zhongfazhanzheng3.3
mainsite_tushuojindai_zhongfazhanzheng3.3

1885年10月,法軍開赴並重佔一度被清軍收復的諒山。條約簽訂後,清朝放棄越南,法國派兵重佔在中法戰爭後期喪失的地方,徹底控制越南。

mainsite_tushuojindai_zhongfazhanzheng3.4
mainsite_tushuojindai_zhongfazhanzheng3.4

根據條約第九款:「此約一經彼此畫押,法軍立即奉命退出基隆,並除去在海面搜查等事。」今台灣基隆保留紀念當年戰死或病死法軍的公墓及紀念碑,作為歷史見證。

mainsite_tushuojindai_zhongfazhanzheng3.5
mainsite_tushuojindai_zhongfazhanzheng3.5

除了撤出基隆,條約第九款亦規定:「畫押後一個月內,法兵必當從台灣、澎湖全行退盡。」今澎湖馬公島上仍保存當年病死於此的法國海軍司令孤拔的紀念碑及碑文。法軍撤出台、澎,是條約中對中國較有利的條款。

mainsite_tushuojindai_zhongfazhanzheng3.6
mainsite_tushuojindai_zhongfazhanzheng3.6

十九世紀末在法國橡膠製造場內工作的越南勞工。控制越南,為法國帶來龐大經濟收益,並進而擴大在中國西南方的勢力。

mainsite_tushuojindai_zhongfazhanzheng3.7
mainsite_tushuojindai_zhongfazhanzheng3.7

攝於1895年的瀾滄江。瀾滄江發源於中國青海,流經雲南,出境後改稱湄公河,是東南亞地區第一大河,在越南西貢(今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南海及太平洋。清朝放棄越南後,更多法國及其他西方探險家經中南半島的河流上溯至中國境內河流,窺探西南內陸,中國西南地區因而門戶大開。

mainsite_tushuojindai_zhongfazhanzheng3.8
mainsite_tushuojindai_zhongfazhanzheng3.8

進入中國西南地區的法國傳教士及其他配備武裝的法國人員。中法戰爭後,法國勢力加快滲入中國西南,令廣西、雲南漸成法國勢力範圍。

mainsite_tushuojindai_zhongfazhanzheng3.9
mainsite_tushuojindai_zhongfazhanzheng3.9

法國在《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取得中國西南諸省通商和修築鐵路權,又藉中國往後不斷積弱,迫清廷接受興建由法國規劃和控制的滇越鐵路。該路於1910年全線通車後,法國擴大和鞏固了在中國西南的勢力和利益。圖為興建中的滇越鐵路和著名的人字橋今貌。

ebook

滇越鐵路全長855公里,其中越南段長394公里,雲南段長465公里。在修築過程中,七年間在中國多個省份招募了二三十萬工人,建造過程中死者萬計,單是建人字橋就死了八百多人。

mainsite_psd_zhongfa_-3_v2_1
mainsite_psd_zhongfa_-3_v2_1

中法戰爭形勢圖

或謂清廷「乘勝即收」及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之舉,令「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此論是否允實?

此論或不無一定道理,即中法兩國在戰爭中確互有勝負,如清軍曾在鎮海一役擊退法國艦隊,在台灣防守上也予法軍以創傷,而陸戰中的鎮南關一役更獲大捷。

然總體而言,法國在軍事上還是佔了優勢,如在馬尾海戰中毀滅中國新式水師和船政,屢次在台灣和澎湖登陸,在北越的山西諸戰取勝而佔據越南大部。因此,只憑局部戰役的勝負就斷言法國不勝、中國不敗,其論難稱公允。

當然,清廷「乘勝即收」,仍有可議之處。鎮南關一戰後,法軍心慌,不戰而自棄諒山,相反清軍正值勢銳,若乘勝進兵擴大戰果,即使未能將法軍逐出越南,亦有利於在後來的和談中爭取更佳條款。惜清廷自鴉片戰爭和英法聯軍後害怕對外作戰,同時又不瞭解法國國內政局。時為法國第三共和,歷屆內閣大多動輒得咎,旋起旋落,清廷明顯不知利用茹費理內閣因越南用兵受挫而倒台之機,為中國製造有利形勢。畏戰加上不明敵情,終讓法國通過條約取得巨大利益,而中國所得的,只是法軍撤出台、澎,以及不必如上兩次戰爭一樣割地賠款而已。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FOTOE(圖2、7、8、9)、視覺中國(圖9)、其他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