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南詔在何方?

1705ph001
南詔發祥地巍寶山
1705ph001

南詔是唐代以烏蠻為主體,包括白蠻等族建立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唐初,居於洱海之南的蒙捨詔逐步發展起來。公元649年,其首領細奴邏以巍山(今雲南巍山)為首府,建大蒙國。至皮邏閣,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統一洱海地區,並遷都於太和城(今雲南大理太和村),正式建立南詔。南詔政權先後延續了二百餘年,歷傳十三王。其全盛時期,轄有今雲南全部、四川南部、貴州西部、廣西西部等地。公元902年,被其貴族鄭買嗣所滅。

1705ph002
雲南大理巍山縣古建築:星拱樓
1705ph002

隋唐之際,洱海地區分佈着眾多少數民族部落,稱為「詔」。所謂「詔」,是當時的少數民族語言,既有部落的意思,又有首領的含義。其較大者,有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捨詔、石橋詔、石和詔、白崖詔、劍川詔等。這些少數民族部落以烏蠻為主,兼及部分白蠻,社會經濟已較發達,勢力大體相當,各守其地,互不臣服,在洱海地區形成一種膠着狀態。

1705ph003
南詔世系表
1705ph003
1705ph004
兩鱟六詔形勢圖
1705ph004

唐初,分佈在洱海地區的眾多少數民族部落經過相互兼併,最後形成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捨詔六個大的部落,稱為「六詔」。其中,蒙巂詔在今巍山縣北及漾鼻縣地,越析詔在今賓川縣地,浪穹詔在今洱源縣地,邆賧詔在今洱源縣鄧川,施浪詔在今洱源青索,蒙捨詔在今巍山縣地。因其位於諸詔之南,蒙捨詔又稱「南詔」。

1705ph006
蒼山洱海下的大理城
1705ph006

蒙捨詔始祖捨龍原居於哀牢山,為避仇家而遷往巍山蒙捨川。其地為烏蠻所居,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部落因之逐漸發展起來。至細奴邏,社會經濟長足進步,人口日益增多,成為洱海南邊勢力較強的部落。細奴邏又通過戰爭和「和親」的方式,威逼蒙巂,兼併白國,把蒙捨詔的邊界推到了洱海之濱。公元649年,細奴邏以巍山作為首府,建大蒙國,走上了統一洱海地區的道路。

1705ph007
南詔太和城遺址碑石
1705ph007

細奴邏成為洱海南邊最大的部落首領之後,出於牽制吐蕃的需要,唐王朝任命其為巍州刺史,大力加以扶持。經過邏盛炎、炎閣、盛邏皮三代的發展,至皮邏閣,最終統一洱海地區,遷都太和城,建立了南詔國。其後,趁滇東爨氏諸部內亂,閣邏鳳、閣邏鳳父子又兼併爨部,建拓東城(今雲南昆明),正式對滇東地區實行統治。公元762年,閣邏鳳征服尋傳(今雲南德宏至緬甸北部)地區。公元794年,異牟尋擊敗吐蕃,收復劍川、鶴慶等地。前後經歷七代,南詔最後統一了雲南,建立起了強大的南詔帝國。

1705ph005
南詔始祖細奴邏像
1705ph005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2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