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文學如何走進德國?

30062ph017
《西廂記》書影
30062ph017

早在十八世紀歌德時代,經由歐洲傳教士們翻譯介紹的中國文學作品就已經在德國流傳。當時的文學家和學者,如歌德、席勒、海涅和洪堡等,都深入研究過中國文學。到了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德國掀起了中國文化熱。大量的中國文學名著被翻譯成德文。不少德國作家從中國文化中尋找創作靈感和創作源泉。中國成了許多作品的背景,中國古代小說、詩歌和歷史故事被再次創作。

 

十九世紀末,唐詩在德意志帝國掀起熱潮。自然主義文學家霍爾茨、尤利烏斯‧哈特,印象派文學代表德默爾、比爾鮑姆,表現主義作家克拉邦德、埃倫施泰因、勒爾克,以至卡夫卡、黑塞等均對唐詩甚為癡迷。李白狂放不羈的個性和豪放飄逸的詩風贏得了德國社會廣泛的喜愛。霍爾茨和德默爾改編過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哈特、德默爾和比爾鮑姆改編過李白的《靜夜思》。克拉邦德收集李白、杜甫等及《詩經》中反映戰亂的詩歌,出版了《緊鑼密鼓──中國戰爭詩》,還發表了李白詩改編集《李太白》,另有《花船──中國譯詩》。埃倫施泰因出版了改編的《詩經》和白居易的詩集,還將杜甫的《兵車行》和《石壕吏》等改編為詩集《中國控訴》。卡夫卡稱海爾曼編譯的《公元前十二世紀以來的中國抒情詩》是一個「非常好的小譯本」。該書共收集中國古代詩歌88首,其中包括李白詩26首和杜甫詩13首。馮‧查赫(von Zach)是二十世紀初德國著名的詩歌翻譯家。李白、杜甫、韓愈的詩歌幾乎全由他翻譯成德文。他也翻譯過司馬相如、張華、陶淵明、白居易、李商隱、蘇軾等人的作品,以及揚雄的《法言》和左思的《三都賦》,還翻譯了《昭明文選》中的大部分作品。德國不少作家將作品的背景定位於中國。如卡夫卡的《一道聖旨》和《中國長城建造時》,黑塞的《玻璃珠遊戲》。對於改編中國詩歌也很流行,德國作家們喜歡在翻譯的基礎上再加工,他們把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詩人的作品翻譯、改寫,讚譽有加。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一些中國古典名著相繼被譯成德語出版。著名漢學家衞禮賢在中國古典文獻翻譯方面居功至偉。他翻譯了《論語》、《道德經》、《列子》、《沖虛真經》、《莊子》、《孟子》、《家語》、《易經》、《呂氏春秋》、《太乙金華宗旨》、《韓非子》、《禮記》、《中庸》等。衞禮賢的譯作在西方得到廣泛傳播,其中《易經》和《呂氏春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仍被公認為權威版本。此外,衞禮賢也譯介了不少中國文學作品,包括《三字經》、《詩經》、《三國演義》、《聊齋誌異》、《今古奇觀》(節譯)等。

30062ph018
衞禮賢作品書影
30062ph018

漢學家盧德爾斯貝格爾(Hans Rudelsberger)翻譯了《封神演義》(部分);布伯爾(Martin Buber)節譯了《聊齋誌異》;弗朗茨‧庫恩(Franz Kuhn)編譯了中國古典小說中的精品。他節譯的《金瓶梅》獲得了薩克遜萊辛獎。庫恩還翻譯了《水滸傳》、《三國志》、《兒女英雄傳》、《紅樓夢》(節譯)。戲曲方面比較重要的德譯作品是克拉朋(Alfred Henschke Klabund)的《灰闌記》和洪濤生(Vincenz Hundhausen)的《西廂記》。

 

不少德國作家還熱衷於改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或根據中國歷史故事再創作,如比爾鮑姆根據《東周列國志》中「幽王烽火戲諸侯」故事創作的《鮑家漂亮姑娘》,埃倫施泰因改自《水滸傳》的《強盜與士兵》以及德布林的《王倫三跳》。

30062ph019
《王倫三跳》(Die drei Sprünge des Wang-lun)
30062ph019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1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