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mainsite_psd_template_e_jul10-wuxu07
mainsite_psd_template_e_jul10-wuxu07

甲午戰爭標示中、日近代首場改革的不同結局,即中國洋務運動失敗,日本明治維新成功。此戰之後,列強加緊在華劃分勢力範圍,中國面臨瓜分危機。在此國難當頭之際,一批愛國仕宦乃發起新的變法改革,其中以康有為及其弟子梁啟超為代表。自1888年至1898年,康有為先後給光緒帝上了七書,迫切要求改革,其中以1898年1月的《應詔統籌全局摺》最馳名。他明確提出要「開制度新政局,革舊圖新,以存國祚」,所提新政措施十數款,實即後來維新變法的施政綱領。

康有為認識到要救國,不能光辦軍事、實業等洋務,而須着手政治制度改革,學習日本的君主立憲。以其為首的維新派也不僅止於上書,且有許多實際行動,如著書立說、創學會、辦報紙等。繼洋務運動之後,近代中國第二場著名改革呼之欲出了。
 

梁啟超在闡釋乃師康有為變法要旨時,曾謂「守舊不可,必當變法;緩變不可,必當速變;小變不可,必當全變」。試問,此處「小變」、「全變」當何所指?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template_e_2019-wuxu01
mainsite_psd_template_e_2019-wuxu01

康有為與弟子梁啟超同為戊戌維新的主要發起人和領導者,世稱「康梁」。

ebook

康有為以維新改革聞名天下,但堅持保皇立場,倡君主立憲。其晚年則迂腐守舊,與梁啟超分道揚鑣。1917年康有為與北洋軍閥張勳合作,擁立清遜帝溥儀復辟。梁啟超則與當時的國務總理段祺瑞合作,擊敗張勳,粉碎復辟,康有為的政治生命亦隨之告終。

梁啟超一生為國,參與過戊戌變法、反對袁世凱稱帝、反對張勳復辟這些重大歷史事件。他是中國近代罕有通才,成就超卓,集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於一身,從清末到民國,在多方面都深具影響力。他桃李滿天下,學生包括發動護國之役討伐袁世凱的蔡鍔、文學家徐志摩。

mainsite_psd_template_e_2019-wuxu02
mainsite_psd_template_e_2019-wuxu02

萬木草堂位於今廣州市越秀區,原為邱氏書室,建於1804年,是廣東邱氏子弟到省城應試的住處。 康有為於1891年租此書院,創辦了萬木草堂,聚徒講學,宣傳改良主張,開展政治活動,成為戊戌變法的策源地。

mainsite_psd_template_e_jul10-wuxu03
mainsite_psd_template_e_jul10-wuxu03

《孔子改制考》,康有為始撰於1892年,1898年正式刊行。該書認為,孔子以前的歷史都無據可考,孔子遂假託古聖先賢的言論行事而作六經,其目的是為了託古改制。康有為是借孔子的名義,為維新變法製造輿論。

mainsite_psd_template_e_jul10-wuxu04
mainsite_psd_template_e_jul10-wuxu04

1895年,康有為率同梁啟超等多名在北京應試的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清廷在甲午戰敗後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史稱「公車上書」。上書雖遭拒絕,但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影響,標誌着維新派登上歷史舞台。

ebook

因漢代以公家車馬送應舉士子赴京,其後便以「公車」作爲舉人入京應試的代稱,康有為領頭的這次事件遂稱為「公車上書」。按《南海先生詩集》卷二《汗漫舫詩集》中有一首詩,題曰:「東事戰敗,聯十八省舉人三千人上書,次日美使田貝索稿,為人傳抄,刻遍天下,題曰《公車上書記》。」

mainsite_psd_template_e_jul10-wuxu05
mainsite_psd_template_e_jul10-wuxu05

1895年11月康有為在北京發起成立強學會。此為第一個維新派的政治團體,得一些開明官僚支持。該會議論時政、鼓吹維新,帶動各地相繼成立類似組織,令維新思潮日盛。  

mainsite_psd_template_e_jul10-wuxu06
mainsite_psd_template_e_jul10-wuxu06

《強學報》是上海強學分會的機關報。1896年1月12日由康有為在上海創辦,倡導維新變法,向社會免費贈閱,為開展維新派往後的報刊宣傳活動奠定基礎。

mainsite_psd_template_e_jul10-wuxu07
mainsite_psd_template_e_jul10-wuxu07

《時務報》,1896年8月9日創刊,總理為汪康年,早期主編為梁啟超,是維新運動中影響力較大的報刊。

mainsite_psd_template_e_2019-wuxu08
mainsite_psd_template_e_2019-wuxu08

戊戌變法前,已有新式學堂。1897年,時務學堂創立於湖南,圖為其總理及教習合影,自左至右:葉覺邁、譚嗣同、王史、歐榘甲、熊希齡、韓文舉、唐才常、李維格。

ebook

興辦新式學堂是時任湖南巡撫陳寶箴的新政之一。1897年,《湖南時務學堂緣起》發佈,闡明了設學校、培養維新人才的宗旨,並由黃遵憲、熊希齡具體負責學堂籌備事宜。熊希齡為提調(校長)、梁啟超為中文總教習、李維格為西文總教習。時務學堂對推動維新作用很大。戊戌政變後,陳寶箴等人遭革職,學堂被迫停辦。

mainsite_psd_template_e_2019-wuxu09
mainsite_psd_template_e_2019-wuxu09

戊戌維新時期湖南巡撫陳寶箴及湖南陳寶箴世家老宅今貌。甲午戰後,湖南維新之風特盛,與陳寶箴關係甚大。1895年,陳寶箴任湖南巡撫,積極變法開新,惜於戊戌政變後被革職,湖南新政亦廢。陳寶箴之子陳三立為清末著名詩人,陳三立之子陳寅恪為著名歷史學家。

mainsite_psd_template_e_2019-wuxu10
mainsite_psd_template_e_2019-wuxu10

康有為發起的保國會北京舊址及其擬定的《保國會章程》。1898年4月12日,保國會在北京成立,以保國、保種、保教為宗旨,成為維新運動時期的重要政治團體。

梁啟超在闡釋乃師康有為變法要旨時,曾謂「守舊不可,必當變法;緩變不可,必當速變;小變不可,必當全變」。試問,此處「小變」、「全變」當何所指?

此處是以近代中國首場改革洋務運動為參照、相比較而言。「小變」指局限於學習外國的皮毛,包括軍事裝備、建設實業,而未觸及國家政治制度的根本;「全變」則指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全方位改革。以他們當時的理念,政治改革的目標就是學習日本的明治維新,推行君主立憲制度。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FOTOE(圖1、2、8、10)、視覺中國(圖9)、其他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