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三)戊戌政變與清朝無從自救

mainsite_psd_wuxu03_2019-10
mainsite_psd_wuxu03_2019-10

戊戌維新時,以慈禧太后為首之后黨仍握有軍事、政治重權。隨着變法推行,后黨認為康、梁所為是「保中國不保大清」,遂堅決反對。變法才進入第五日,慈禧就下令免去帝師翁同龢的協辦大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職務,又任命其親信榮祿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控制京津。維新派圖借正在天津小站練兵的袁世凱之力除掉榮祿、軟禁慈禧。袁偽示支持,旋即向榮祿告密。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光緒帝於中南海之瀛台,自己則以「訓政」之名重掌朝政。9月28日,維新派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被害,人稱「六君子」,康有為、梁啟超則逃亡國外,戊戌維新卒告失敗,史稱「戊戌政變」。變法僅歷一百零三天即折戟沉沙,證明試圖自上而下從內部改良來救國的嘗試絕不會成功,只能通過反清革命來救國了。
 

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均由清臣所策動,雖然推行時間有長有短,但均歸於失敗,能否比較二者失敗原因之異同?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wuxu03_2019-1
mainsite_psd_wuxu03_2019-1

慈禧太后與晚清時的頤和園。慈禧太后掌握實權,對維新由最初的默許轉為反對,成為改革失敗的關鍵。

 

ebook

戊戌維新期間,慈禧表面上讓光緒帝「親政」,自己則住在頤和園「頤養天和」,但仍掌握實權。她起初默許改革並持觀望態度,但隨着變法推行,認為新法是「保中國不保大清」,轉而反對。同時,變法裁撤冗官之類的措施觸動了既得利益者,他們多希望慈禧介入,形成反對新法的后黨,勢力遠超以光緒帝為首的帝黨。

mainsite_psd_wuxu03_2019-2
mainsite_psd_wuxu03_2019-2

榮祿與直隸總督府今貌。1898年6月15日,戊戌維新開始後僅四天,慈禧即以親信榮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牢控京城,準備必要時以雷霆手段打撃維新派。

mainsite_psd_wuxu03_2019-3
mainsite_psd_wuxu03_2019-3

晚清時的袁世凱及天津小站練兵園城樓今貌。戊戌變法前,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數千新式陸軍。維新派知道改革勢危,想借助袁世凱之力,殺掉榮祿、軟禁慈禧。豈料袁世凱向榮祿告密,榮祿即轉告慈禧。慈禧得悉後大怒,一場扼殺維新的政變,已無可避免。

mainsite_psd_wuxu03_2019-4
mainsite_psd_wuxu03_2019-4

頤和園樂壽堂今貌。樂壽堂曾是慈禧寢宮,清末許多重大決策都出自這裏。1898年9月19日傍晚,慈禧突然離開頤和園,返回大內。9月21日凌晨,慈禧臨朝,宣佈戒嚴,廢除新政,軟禁光緒帝及下令搜捕維新黨人,並下詔重新訓政,史稱「戊戌政變」。

mainsite_psd_wuxu03_2019-5
mainsite_psd_wuxu03_2019-5

晚清時期的瀛台。戊戌政變後,光緒帝被幽禁於此,名為皇帝,實為囚徒。

ebook

政變後慈禧欲行廢立。政變不久,即傳出光緒帝病危甚至已駕崩,引起中外疑慮。外國多同情光緒帝及維新派,迫清廷允許法國醫生入宮為光緒帝檢視身體,證實光緒帝無恙後,表明不承認任何新帝。海內外名望甚高的兩江總督劉坤一亦警告:「人情危懼,強鄰環視,難免借起兵端。」慈禧最終不得不放棄廢立。

mainsite_psd_wuxu03_2019-6
mainsite_psd_wuxu03_2019-6

珍妃及北京故宮珍妃井。戊戌政變後,慈禧深惡光緒帝,且一併遷怒光緒帝所愛的珍妃。二人先後在1900年及1908年死於非命。

ebook

光緒帝深愛珍妃,但戊戌政變後二人就難有見面機會。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挾光緒帝出走,臨行前命太監將珍妃推入井中殺死,今故宮仍存珍妃井供人憑弔。1908年,慈禧病危,光緒帝在慈禧死前一日駕崩,時間過於巧合,令外界揣測,但因宮闈隱秘,考證無從,故多採信清代官方文獻和宮廷檔案記載光緒帝病死之說。直到戊戌政變後一百一十年的2008年,官方以現代法醫方法檢驗,提出光緒帝是死於砒霜中毒。至於由誰主使下毒,則未能查明。

mainsite_psd_wuxu03_2019-7
mainsite_psd_wuxu03_2019-7

戊戌政變後,多名維新派成員被捕。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被處斬,圖為六君子遺像。上排左起:譚嗣同、楊銳、林旭;下排左起:楊深秀、康廣仁、劉光第。

ebook

譚嗣同本有機會出逃,但他告訴勸說逃亡者:「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認為國家要通過變法達致昌盛,必須有人率先流血身殉,他願意成為第一個為變法而犧牲的人。

mainsite_psd_wuxu03_2019-8
mainsite_psd_wuxu03_2019-8

康有為、梁啟超得英國、日本之助逃脫,1899年在加拿大成立由康有為領導的保救大清皇帝會,簡稱保皇會,得到部分華僑支持。該會主要宗旨為解救光緒帝、實行憲政,初期將矛頭指向慈禧、榮祿等,後來與主張推翻清朝的革命派敵對。圖為加拿大保皇會成員。

mainsite_psd_wuxu03_2019-9
mainsite_psd_wuxu03_2019-9

戊戌政變後,部分維新派成員見變法無望,轉向武力對抗。譚嗣同的同學兼同鄉好友、屬維新派的唐才常,1900年發動自立軍起義事敗,與另外十一名參與者被殺,維新派的最後反撲失敗。圖為唐才常像及他被捕後綁赴刑場的雕塑。清廷親手扼殺旨在挽救清朝的變法,斷送最後自救機會。

mainsite_psd_wuxu03_2019-10
mainsite_psd_wuxu03_2019-10

梁啟超所著的《戊戌政變記》,以親歷者身份記錄、分析了戊戌變法的緣起、過程、結局、失敗原因。戊戌維新最後以政變和流血收場,為近代中國改革寫下沉痛一頁。

ebook

康有為的弟弟、六君子之一康廣仁,曾評論戊戌維新失敗的原因:「伯兄規模太廣,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孤,舉行太大。當地排者、忌者、擠者、謗者盈衢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

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均由清臣所策動,雖然推行時間有長有短,但均歸於失敗,能否比較二者失敗原因之異同?

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失敗原因的相同點和相異點大致如下:第一,相同點。二者均遭守舊勢力阻撓與反對,慈禧及頑固派雖未直接反對洋務運動,但挪用海軍軍費、阻撓實業之舉辦等也使洋務運動不易奏效,至於戊戌變法則純因慈禧為首之后黨所鎮壓而告敗。二者均想維持清廷之統治,皆因清朝腐敗難救而不果。第二,不同點。洋務運動之主持者多為清朝名臣,位高望重,故慈禧等對之也不得不加以敷衍。其失敗在於只學西方之皮毛,捨本逐末,因而逐漸走向破產。維新運動的倡導者則官職卑微、缺乏權勢,難以大力推行變法。加之其目標在於改革政治體制,威脅到滿洲大官僚貴族的切身利益,遂遭鎮壓而告失敗。至於支持維新的光緒帝,名為皇帝卻沒有實權,維新派更輕信袁世凱而反被其出賣。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FOTOE(圖1、3、4、5、9、10)、視覺中國(圖2、6)、其他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