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四)維新成果不容抹煞

mainsite_psd_wuxu04_2019-2
mainsite_psd_wuxu04_2019-2

戊戌變法是近代中國緊接洋務運動的另一次革新,時間雖短,仍具重要意義。

戊戌變法試圖扭轉列強宰割中華大地的局面,其愛國意義誠值肯定。同時,戊戌維新也嘗試第一次從政治體制着手改良,其進步意義更為明顯。從君主獨裁專制轉為君主立憲,由落後的小農經濟而轉事資本主義經濟,確是中國千年未有之變革。這樣的巨變有其過程,每次變革都為後來者奠定基礎。1901年起,清政府全面推行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新政內容都類似戊戌變法,故戊戌變法可謂晚清新政的先聲。同時,維新運動雖然失敗,但啟蒙了後人思想,證明了在專制制度下不可能自上而下改良,曝露出清廷的不可救藥,推動了後來孫中山先生等的反清革命。

日本與中國都是亞洲國家,近代都受到歐美列強侵略,都推行過改革,為何同樣進行維新卻一成一敗呢?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wuxu04_2019-1
mainsite_psd_wuxu04_2019-1

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但維新的成績則不容忽視,其中政變後幸獲保留的京師大學堂對後世貢獻尤大。圖為1901年京師大學堂教職員合影。

mainsite_psd_wuxu04_2019-2
mainsite_psd_wuxu04_2019-2

京師大學堂舊址現貌及今日的北京大學西門。戊戌變法期間成立的京師大學堂後來發展成為北京大學,深深地影響了整個中國。北京大學百多年來為中國培養一代又一代的社會精英,目前仍是中國的頂尖學府, 影響力至今不衰。

mainsite_psd_wuxu04_2019-v2_3
mainsite_psd_wuxu04_2019-v2_3

戊戌變法強調廣開言路、重視出版,變法前已帶起了辦報、出版的風潮。變法失敗後,這股風氣依然持續,助益近代中國的新聞和出版事業。圖為狄楚青及二十世紀初期上海的時報館。狄楚青是康有為的弟子,1904年於上海創辦《時報》,是維新派的主要代言報章。

mainsite_psd_wuxu04_2019-4
mainsite_psd_wuxu04_2019-4

張元濟及清末上海商務印書館發售處。戊戌維新帶起了出版風氣,推動了近代中國的出版事業。張元濟為進士出身,曾出仕清朝,戊戌年間積極參與維新,政變後遭革職,後全心投入商務印書館的工作。書館在他主持下大為發展,影響力延續至今。

mainsite_psd_wuxu04_2019-5
mainsite_psd_wuxu04_2019-5

清末企業家朱志堯及其創辦的求新製造機器輪船廠。戊戌維新倡導興辦實業,對一些企業家起到鼓勵作用。朱志堯支持這項主張,並在維新期間刊辦以傳播西方科學為主的《格致新報》。他1902年於上海籌辦求新製造機器輪船廠,並於1906年開始造船。

mainsite_psd_wuxu02_2019-v2_6
mainsite_psd_wuxu02_2019-v2_6

戊戌變法力倡振興商務實業,包括廣開口岸以利通商,這些措施許多在晚清新政中得到推行。圖為清末上海南京路,當時上海為中國的重要商埠。

mainsite_psd_wuxu04_2019-v2_7
mainsite_psd_wuxu04_2019-v2_7

戊戌變法重視鐵路建設,曾提出修築蘆漢、粵漢、滬寧等幾條重要鐵路。到了清代的最後十年,鐵路建設成風。辛亥革命的導火線也是由興建鐵路而發生的「保路運動」所燃點。圖為1907年粵漢鐵路的行車時刻表。

mainsite_psd_wuxu04_2019-8
mainsite_psd_wuxu04_2019-8

清末操練中的軍隊。戊戌變法要求各將軍、督撫切實裁減冗兵弱兵,編練新兵。變法後軍事革新之風日盛,影響到晚清最後十年的全面軍事改革。同時,維新思想也在軍隊中開始形成,1898年清軍中已出現第一個學會組織。1911年的辛亥武昌起義,正是由新軍中一些進步軍官發動。

mainsite_psd_wuxu04_2019-9
mainsite_psd_wuxu04_2019-9

戊戌政變刺激革命派加緊反清。政變後孫中山即策劃新行動,並於1900年發動惠州起義。圖為1900年孫中山與日本友人合影,右一為孫中山,左三站立者為宮崎滔天。

ebook

宮崎滔天同情中國的維新和革命。1898年戊戌政變後,他曾到香港迎接康有為赴日本。他1897年結識孫中山後,就成為孫中山革命的長期支持者。

mainsite_psd_wuxu04_2019-10
mainsite_psd_wuxu04_2019-10

戊戌政變將部分維新派成員推向革命派。圖為1901年春孫中山與部分自立軍骨幹人物在日本合影,左起:尢列、唐才常之弟唐才質、孫中山、秦力山、沈翔雲。唐才質、秦力山、沈翔雲皆參加過唐才常領導的自立軍,1900年自立軍失敗後加入孫中山的革命陣營。戊戌政變令支持清朝改革和反清革命這兩股力量此消彼長。

日本與中國都是亞洲國家,近代都受到歐美列強侵略,都推行過改革,為何同樣進行維新卻一成一敗呢?

這是個很大的學術課題,一言難盡,下面只能提供討論框架:一、國情不同:中國地廣人眾,專制傳統為全球之最,包袱積重難返;日本為小島國,雖也存在專制統治,但政治改革、經濟發展較易奏效。二、領導不同:中國洋務運動的領導者缺乏全盤改革眼光,維新運動雖有光緒帝和維新派推動改良,但無實權,也缺乏社會啟蒙基礎;日本明治天皇及一眾臣僚具備推動全面改革的實權,且有福澤諭吉為代表的啟蒙思想領袖。三、阻力不同:中國吏治敗壞,守舊勢力強大,處處阻撓改革;日本明治維新前即打倒以幕府為首的舊勢力,改革得以順利進行。四、敵手不同:中國自1840年至1898年,經過多次對外戰爭失敗,已被外國列強牢牢控制,難以更張;日本主要受美國入侵,而美國本土有內戰羈絆,又忙於拓展美洲,難以全力東顧。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FOTOE(圖1-8、10)、視覺中國(圖2)、其他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