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通往佛国之境的天梯——敦煌故事画

0509ph025
莫高窟早期第275窟佛传故事“出游四门”,遇老、病、死、僧,悟人间诸苦,立志出家。这是路遇老人一节。
0509ph025

敦煌石窟里,脍炙人口的壁画莫过于依据佛经内容创作的故事画。寺庙和石窟里的尊像和壁画是宣讲经义、劝导众生的重要方法。赏心悦目的艺术形象远比抽象的说教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佛教讲轮回转世,释迦牟尼成佛之前也不能例外,成佛是他累世修行的结果。佛在过去的无数世代修菩萨行,教化众生,普行六度的事迹,被称为本生故事。所谓“六度”,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忍辱,四曰精进,五曰禅定,六曰智慧,无非是要施舍自己的所有,持守戒律,忍受苦难,追求道德与真理直至圆满,心止如水不起波纹,最后到达智慧的彼岸。

0509ph026
莫高窟早期第275窟毗楞竭梨王本生,故事说国王喜好佛法,外道劳度叉说若国王能以身钉千钉,即有大法宣示。画中正是举锤钉钉的单幅情节。
0509ph026

敦煌莫高窟最早的第257窟中,已经有“毗楞竭梨王本生”、”虔阇尼婆梨王本生”、“尸毗王本生”、“月光王本生”、“快目王本生”等好几幅本生故事画,年代稍早,不甚工整,但激情冲涌,气氛强烈。最好的本生故事画见于北魏的第254、275窟,北周的第428、296、299窟,皆有构图巧妙,形象生动的长处,而且创作个性十分鲜明。晚期的本生故事画往往在一些经变画中出现,缺少早期独幅故事画的个性。

0509ph027
莫高窟北周第290窟人字披上的佛传故事,是一幅长达27.5米、有80多个情节的连环画,分上中下三段,这是其中一部分。
0509ph027

佛传故事,又叫本行故事,顾名思义,是释迦牟尼一生的事迹。释迦牟尼本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名悉达多,大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5年,与孔夫子大致同时期。人世间生老病苦种种磨难,引发悉达多太子的感触与深思,并萌起寻求解脱之道的念头,于是在29岁时就舍弃了优渥的皇室生活,踏上了出家修行之路。经过六年苦修静思,终于彻底了解宇宙一切事物的真相,在伽耶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以后他长途跋涉,为僧徒说法,教化众生,最终在拘尸那国娑罗双树林中入涅盘,结束了伟大的一生。他的生命藉由佛经和佛教归于永恒。

0509ph028
莫高窟北魏第254窟难陀出家因缘。图中心是释迦像,左右下端绘难陀夫妇难舍难离的深情。
0509ph028

莫高窟最早的第275窟已可见到佛传故事“出游四门”,北魏第254窟南壁画“降魔”,第431窟始见“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第263窟出现“鹿野苑说法”,北周第428窟有了“涅盘变”。众生接受佛法教化的各种事迹,皆可称为因缘故事。譬如自生是种子为因,外界是农夫、雨露为缘,因缘相合方能开花结果。有“亲因”又有“助缘”才有天下的万物。有条件得到佛法教化才算得上是“有佛缘”。莫高窟壁画因缘故事题材很多,如北魏第254窟的“难陀出家因缘”,第257窟的“须摩提女请佛因缘”、“沙弥守戒自杀因缘”、“弊狗因缘”;西魏第285窟的“得眼林因缘”、“度恶牛因缘”、“化跋提长者及姊因缘”;北周第296窟的“微妙比丘尼因缘”,第428窟的“梵志夫妇摘花堕命因缘”,等等,以上均见于北朝石窟。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07月10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