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通往佛國之境——敦煌故事畫

0509ph025
莫高窟早期第275窟佛傳故事「出遊四門」,遇老、病、死、僧,悟人間諸苦,立志出家。這是路遇老人一節。
0509ph025

敦煌石窟裡,膾炙人口的壁畫莫過於依據佛經內容創作的故事畫。寺廟和石窟裡的尊像和壁畫是宣講經義、勸導眾生的重要方法。賞心悅目的藝術形象遠比抽象的說教更容易被人們接受。

 

佛教講輪回轉世,釋迦牟尼成佛之前也不能例外,成佛是他累世修行的結果。佛在過去的無數世代修菩薩行,教化眾生,普行六度的事跡,被稱為本生故事。所謂「六度」,一曰佈施,二曰持戒,三曰忍辱,四曰精進,五曰禪定,六曰智慧,無非是要施捨自己的所有,持守戒律,忍受苦難,追求道德與真理直至圓滿,心止如水不起波紋,最後到達智慧的彼岸。

0509ph026
莫高窟早期第275窟毗楞竭梨王本生,故事說國王喜好佛法,外道勞度叉說若國王能以身釘千釘,即有大法宣示。畫中正是舉錘釘釘的單幅情節。
0509ph026

敦煌莫高窟最早的第257窟中,已經有「毗楞竭梨王本生」、「虔闍尼婆梨王本生」、「屍毗王本生」、「月光王本生」、「快目王本生」等好幾幅本生故事畫,年代稍早,不甚工整,但激情沖湧,氣氛強烈。最好的本生故事畫見於北魏的第254、275窟,北周的第428、296、299窟,皆有構圖巧妙,形象生動的長處,而且創作個性十分鮮明。晚期的本生故事畫往往在一些經變畫中出現,缺少早期獨幅故事畫的個性。

0509ph027
莫高窟北周第290窟人字披上的佛傳故事,是一幅長達27.5米、有80多個情節的連環畫,分上中下三段,這是其中一部分。
0509ph027

佛傳故事,又叫本行故事,顧名思義,是釋迦牟尼一生的事跡。釋迦牟尼本是印度北部迦毗羅衞國淨飯王的太子,名悉達多,大約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485年,與孔夫子大致同時期。人世間生老病苦種種磨難,引發悉達多太子的感觸與深思,並萌起尋求解脫之道的念頭,於是在29歲時就捨棄了優渥的皇室生活,踏上了出家修行之路。經過六年苦修靜思,終於徹底了解宇宙一切事物的真相,在伽耶城菩提樹下悟道成佛。以後他長途跋涉,為僧徒說法,教化眾生,最終在拘屍那國娑羅雙樹林中入涅槃,結束了偉大的一生。他的生命藉由佛經和佛教歸於永恒。

0509ph028
莫高窟北魏第254窟難陀出家因緣。圖中心是釋迦像,左右下端繪難陀夫婦難捨難離的深情。
0509ph028

莫高窟最早的第275窟已可見到佛傳故事「出遊四門」,北魏第254窟南壁畫「降魔」,第431窟始見「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第263窟出現「鹿野苑說法」,北周第428窟有了「涅槃變」。眾生接受佛法教化的各種事跡,皆可稱為因緣故事。譬如自生是種子為因,外界是農夫、雨露為緣,因緣相合方能開花結果。有「親因」又有「助緣」才有天下的萬物。有條件得到佛法教化才算得上是「有佛緣」。莫高窟壁畫因緣故事題材很多,如北魏第254窟的「難陀出家因緣」,第257窟的「須摩提女請佛因緣」、「沙彌守戒自殺因緣」、「弊狗因緣」;西魏第285窟的「得眼林因緣」、「度惡牛因緣」、「化跋提長者及姊因緣」;北周第296窟的「微妙比丘尼因緣」,第428窟的「梵志夫婦摘花墮命因緣」,等等,以上均見於北朝石窟。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1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