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工匠如何克服自然成就大足石刻?

30074ph066
托千斤宝塔的普贤菩萨
30074ph066

大足的匠师以高超的雕刻技巧,结合科学技术的运用,创造出许多精美绝伦、恒古流传的石刻艺术珍品。宝顶山的华严三圣像就是显著的例证。身高7米的三圣像,彷佛三根擎天巨柱,有力地支撑着巨大的崖檐。右边的普贤菩萨,双手悬空托扶着约千斤重的七层宝塔,经数百年风雨而不坠毁,正是巧妙地运用建筑力学原理,大刀阔斧刻出披肩接地的长幅袈裟,将塔身重量化解到菩萨脚下。工匠们还刻意将三尊圣像的头部加大,身躯前倾25度,仰望时更感真切和威严,体现了透视学的原理。

 

北山的转轮经藏窟,雕刻工艺精美,造像典雅端严,被赞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同时又是成功运用工程力学和采光原理的范例。工匠在这座4米高、近7米深的洞窟中间,极有创意地凿建了一座镂空雕的转轮经藏,八根缠龙石柱有力地支撑了砂岩的窟顶,光线又能透过柱间的空隙投射到深处岩壁的造像上,使整个洞窟显得朦胧而柔美。

30074ph065
《转轮经藏》
30074ph065

宝顶山的圆觉洞对光学运用的效果非常奇妙。工匠在狭小的洞口上方,巧妙地开凿一外大内小的天窗。自然光线透过天窗照进12米深的洞窟内,彷佛一束追光射到跪在洞中间的菩萨身上,渲染着向佛问法的场景,洞壁的佛和十二菩萨像辉映在若明若暗的光线中,弥增佛国神秘庄严气氛。

30074ph067
圆觉洞开天窗采光
30074ph067

巧妙的治水工艺

川渝地区常年多雨,大足石刻雕凿于砂岩上,地面的流水和岩体渗水,成为石窟造像最大的危害。大足古代的工匠们,巧妙地利用地形,治水与造景结合,别具特色,技高一筹,是一种利用自然的艺术化创造。

 

宝顶山大佛湾的《九龙浴太子》,就是匠心独运,带有浪漫情调的一项治水工艺。工匠们在山泉流淌不息的崖壁上,巧妙地雕刻出释迦降生时九龙浴太子的图像,将涓涓清泉引至高雕的龙头口中,汩汩淋沐到太子悉达多的头顶与身上,再顺着身前的“九曲河”潺潺而去。大足工匠利用地形的特点,大胆发挥审美想象力,借用山泉构成佛经神话的景致,不仅解决了岩面排水问题,还收到别致的艺术效果。

30074ph068
宝顶山的九龙浴太子
30074ph068

大佛湾圆觉洞的排水工艺,也显得非常巧妙。工匠在洞中右壁渗水处,雕造一长龙与渗水处暗沟相连,龙头下雕一尊左手托钵的老僧,岩体的渗水经龙头吐至钵中,再由钵下的暗沟将水排出洞外。游客进到洞中,“只听滴水声,不见山水流”,其效绝佳。

30074ph069
圆觉洞的接水老僧
30074ph069

《牧牛图》的治水工艺,也堪称一绝。幅面宽阔的牧人与牛的群像,凿造于高低不平的石壁上,婉转自然。工匠在岩隙的流水处,雕成蜿蜒的小溪,作为排水沟,旁边雕着牛作向山溪饮水状。每当下雨,溪水流淌,牛似在探首畅饮,画面生动鲜活。流水由危害变成了美妙的景致,令人叹为观止。

30074ph064
《牧牛图》的牛饮水
30074ph064
作者:
上载日期:
2018年10月18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