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营造技艺的三大主流

0514ph005
穿斗式结构
0514ph005

木构建筑是中国建筑的主流。凡是建造在地面以上的建筑物,无论是宫殿、寺庙、祠坛、园林,或是陵寝建筑,也不管是官式建筑,还是民间祠堂与住宅,几乎都是用木结构建造的。即使在明代砖石结构大规模兴起以后,主要的生活、礼祀、寺庙性建筑,仍然是以木结构为主。古代中国人习惯用木结构,与中华文化的发源地──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在远古时代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有关,如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已经出现了木构榫卯的干栏式建筑,就是一例。此外,春秋战国以来渐渐形成了阴阳五行思想。木为五行之一,居于东方,代表春天与生命,因而使“木”具有特殊的意义。五行中的土与木,都是与人的生存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且这两种物质在阴阳的属性上,都是较为温和而中性,因此,人们建造自己居住的房屋,运用五行中的“土”与“木”,作为建筑材料,也是恰当而合理的选择。

0514ph006
抬梁式结构
0514ph006

中国古代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要特征。唐以前的早期建筑中,往往在木梁柱结构中,使用厚重的夯土墙,或在建筑的转角处,使用夯土墩,由此起到撑扶木构架的功能。随着木结构的发展,独立于夯土墙之外的纯木构架,已经占到了主导地位。唐末五代以来,砖石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同时,随着建造量的日益增加,大型木材材料的来源也日益困难。因此,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形式也应运而生。砖木混合结构较多应用于宋以来的佛塔建筑中。如原浙江杭州的雷峰塔和六合塔。砖木混合式的房屋与楼阁在明清时代的建筑,尤其是民间建筑中,已经比较多见。

0514ph007
北京现存有不少明清时期的砖木混合建筑
0514ph007

生土建筑是一个现代术语,泛指世界各地由未经过焙烧,而仅仅经过简单加工的原状土质材料建造的建筑,包括土坯建筑、土窑洞建筑等等。但生土建筑确曾经是,并且仍然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土建筑的最早形式是人工开挖的土质洞穴。之后,有用生土夯筑的台墩、城墙、烽火台等。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建造的高台建筑,许多都是用生土堆筑而成。《尚书‧旅獒》谓:“九仞之台,功亏一篑”,说明当时用土筑台是很普遍的现象。战国、秦汉时代兴起的版筑技术,即夯土墙技术,曾经应用于大规模的宫殿建筑中,如唐代长安大明宫的麟德殿,殿身两侧的山墙就是由约4米厚的夯土墙构成。殿两旁的高台亭榭,也是以夯土筑造,外面包砌了砖墙面。说明这种土筑墙体与台座的做法,在当时十分普遍。

0514ph008
福建土楼内百姓的生活
0514ph008
作者:
上载日期:
2018年10月30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