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營造技藝的三大主流

0514ph005
穿斗式結構
0514ph005

木構建築是中國建築的主流。凡是建造在地面以上的建築物,無論是宮殿、寺廟、祠壇、園林,或是陵寢建築,也不管是官式建築,還是民間祠堂與住宅,幾乎都是用木結構建造的。即使在明代磚石結構大規模興起以後,主要的生活、禮祀、寺廟性建築,仍然是以木結構為主。古代中國人習慣用木結構,與中華文化的發源地── 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在遠古時代有着豐富的森林資源有關,如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已經出現了木構榫卯的干欄式建築,就是一例。此外,春秋戰國以來漸漸形成了陰陽五行思想。木為五行之一,居於東方,代表春天與生命,因而使「木」具有特殊的意義。五行中的土與木,都是與人的生存和生活息息相關的,而且這兩種物質在陰陽的屬性上,都是較為溫和而中性,因此,人們建造自己居住的房屋,運用五行中的「土」與「木」,作為建築材料,也是恰當而合理的選擇。

0514ph006
抬樑式結構
0514ph006

中國古代建築以土木結構為主要特徵。唐以前的早期建築中,往往在木樑柱結構中,使用厚重的夯土牆,或在建築的轉角處,使用夯土墩,由此起到撐扶木構架的功能。隨着木結構的發展,獨立於夯土牆之外的純木構架,已經佔到了主導地位。唐末五代以來,磚石結構在建築中的應用愈來愈廣泛,同時,隨着建造量的日益增加,大型木材材料的來源也日益困難。因此,磚木混合結構的建築形式也應運而生。磚木混合結構較多應用於宋以來的佛塔建築中。如原浙江杭州的雷峰塔和六合塔。磚木混合式的房屋與樓閣在明清時代的建築,尤其是民間建築中,已經比較多見。

0514ph007
北京現存有不少明清時期的磚木混合建築
0514ph007

生土建築是一個現代術語,泛指世界各地由未經過焙燒,而僅僅經過簡單加工的原狀土質材料建造的建築,包括土坯建築、土窯洞建築等等。但生土建築確曾經是,並且仍然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生土建築的最早形式是人工開挖的土質洞穴。之後,有用生土夯築的台墩、城牆、烽火台等。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建造的高台建築,許多都是用生土堆築而成。《尚書‧旅獒》謂:「九仞之台,功虧一簣」,說明當時用土築台是很普遍的現象。戰國、秦漢時代興起的版築技術,即夯土牆技術,曾經應用於大規模的宮殿建築中,如唐代長安大明宮的麟德殿,殿身兩側的山牆就是由約4米厚的夯土牆構成。殿兩旁的高台亭榭,也是以夯土築造,外面包砌了磚牆面。說明這種土築牆體與台座的做法,在當時十分普遍。

0514ph008
福建土樓內百姓的生活
0514ph008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1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