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中国人的节庆

1302phn019_01
1302phn019_01

中华民族以有多种多样的传统节日而闻名,根据《通胜》的载录,一年最少有9个主要节日、24个节气和140多个节诞。节日是人们随着季节、时间和物候转移,以开展有特定主题的风俗和纪念意义的社会活动日,也无疑是民族因应时地环境代代相传、岁岁相因地累积的智慧和生活情趣,可以说离不开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色,亦往往反映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人的人情味、对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关老爱幼之着重,体现于各种节庆风俗之中。

 

农业耕作是古代中国立国之本,农业可说是古时人们营生的命脉,春节和冬节,恰是年头和年尾两个由农耕作息衍生的重要节日。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立春是很值得庆贺的。春节又称“过年”,“年”原是“稔”的初义,是五谷丰稔的意思,因禾谷多一年一熟,“年”乃逐渐由农业生产周期的名称引申成为节日的名称。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春节既是年终庆贺丰收的日子,更是新的一年农业生活开始的大好时光。古代一般腊月(即农历十二月)过半就充满了准备过新年的气息,真可谓异彩纷陈,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神”,直到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都是民间喜气洋洋的快乐时光。

 

“年”的概念,是与古代的天文节律与农作物生长的周期紧密相联的。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循环往复,人们在取得好收成时,总要庆贺一番,久而久之就成为年中最重要的节日。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就有果实丰收和谷穗成熟的象征意思。

 

至于冬节,就是冬至,也叫“长至”、“短至”和“至日”等,“至”是到达极点的意思。古代社会极为重视“冬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汉代以后又有“冬节”之称,这一天,家人团聚,置办佳肴,祭祀祖先,庆贺往来,一如过年的大节。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天文学家将圆天分为360度,作为一年时间的分配,自春分起,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各放在九十度的位置上,就阳历而论,每年的冬至大约在12月22日或23日。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为适应“天时”、“地利”,取得良好的收成,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综合了天文与物候、农业气象的经验所创设。在外国的历法中只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而中国历法中是以“四立”作为四季的开始,即如立春、立秋等。

 

中国除了春节和冬节这两个重要日子外,其他的重要节庆还分有宗教祭祀、人伦孝悌、驱瘟辟邪等不同范畴。如元宵节是从祭祀天神中最为尊贵的“太乙神”(又写作“泰一神”)演变而来,到汉武帝时基本定型;中秋节则直接起源于古老的敬天活动“秋祀”以及拜月”(秋分晚上祭月);再如七夕节,亦是以确认天上的王母娘娘的存在为前提,只因为牛郎和织女触犯了天神的戒律,故被阻隔在天河的两边,每年只能相会一次。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情怀和祖先崇拜的习俗,对清明节的衍行和发展,有着悠远而深刻的影响。与现代社会相比,古代社会医疗设备相对落后,人们面对突如其来并无法解释的天灾疫病,乃祈求上苍庇佑,并衍生出保护自身的方法,端午节和重阳节就是在这基础发展而来的。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08月26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