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五)美國態度左右大局

mainsite_psd_neizhanyi05_6
mainsite_psd_neizhanyi05_6

戰後,除了蘇聯佔領東北,美國的態度也影響了中國政局。在戰爭結束前後,美國對華政策甚具兩面性:1945年2月在雅爾達會議犧牲中國主權、給蘇聯一些好處,以減少美軍對日作戰的傷亡;戰後派要員赴華促進國共和談,避免中國局面惡化,但又在軍費、裝備諸方面支持國民黨部隊。

美國雖自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起即支持國民政府,但由抗戰期間的觀察,某些美國官員對蔣介石的領導也有不滿。1945年4月起,繼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出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Harry S. Truman),對國民政府的態度亦不如以往。在國共衝突前後,美國曾一度實行軍事禁運,令國民政府只能從美國私人企業購得軍火。在1948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中,蔣介石政府支持共和黨的杜威(Thomas E. Dewey),不料民主黨的杜魯門爆冷勝出。事後杜魯門對蔣介石更加不滿,令在內戰中不斷慘敗的國民政府雪上加霜。

抗戰時和抗戰後,為何美國某些軍政要人與蔣介石政府關係欠佳?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neizhanyi05_1
mainsite_psd_neizhanyi05_1

1943年12月25日,時任駐華美軍司令、東南亞戰區副司令、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的史迪威(Joseph W. Stilwell),在緬甸前線享用聖誕早餐。太平洋戰爭期間,美國和中國雖是盟友,但史迪威與蔣介石關係欠佳。史迪威對中共存有好感,尤其令蔣介石不滿。

mainsite_psd_neizhanyi05_2
mainsite_psd_neizhanyi05_2

   1944年7月,美國派出軍事觀察組訪問延安,尋求與中共建立合作關係。史迪威曾大力支持是次訪問。圖為朱德(左)與毛澤東(右)接見美方代表。

mainsite_psd_neizhanyi05_3
mainsite_psd_neizhanyi05_3

                 美國海軍官兵在閱讀羅斯福總統逝世的報道。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逝世後,杜魯門繼任總統,對國民政府的態度不如前任。

mainsite_psd_neizhanyi05_4
mainsite_psd_neizhanyi05_4

1944至1945年的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Patrick J. Hurley)、1945年底至1947年初美國總統杜魯門派往中國的特使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曾積極調停國共衝突。

mainsite_psd_neizhanyi05_5
mainsite_psd_neizhanyi05_5

國共內戰期間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John L. Stuart)及南京美國大使館正門。司徒雷登任內經歷了整個國共全面內戰。他極力推動國共合作和平建設,但其努力既無法獲國共接受,也未能得到美國政府實際支持。

ebook

司徒雷登於1946年7月至1952年11月任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又曾是燕京大學首任校長,對中國近代教育有重要貢獻。他對中國懷有深厚感情,一直希望死後葬於中國。2008年11月18日,司徒雷登的骨灰正式移葬杭州半山安賢園。

mainsite_psd_neizhanyi05_6
mainsite_psd_neizhanyi05_6

在美國推動下,軍事調處執行部在1945年12月初於北平成立,作為調處國共軍事衝突的機構,由國民政府、中共、美國政府派代表組成,可惜仍然無法阻止內戰爆發。圖為美方人員在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辦公樓門口及辦公室留影。

mainsite_psd_neizhanyi05_7
mainsite_psd_neizhanyi05_7

戰後國民政府急遽腐敗,引起民眾普遍不滿。美國被指支持國府,加上部分駐華美軍的行為問題,令中國反美示威不斷,也令美國政界部分人對中國事務日益意興闌珊。左圖:1946年7月,上海學生反美示威,在火車貼上「美製炸彈正在殺害中國人」的英文標語;右圖:1946年12月,傳出北平發生美國士兵強暴北京大學女學生事件,多個大城市爆發反美學潮。

mainsite_psd_neizhanyi05_8
mainsite_psd_neizhanyi05_8

隨着中國局勢惡化,美國杜魯門政府對國民政府也頗不滿,削減部分支持,並撤走一些駐華人員。圖為1947年部分美方人員登船撤離中國。

mainsite_psd_neizhanyi05_9
mainsite_psd_neizhanyi05_9

1948年11月4日,民主黨杜魯門在總統大選中勝出後,舉起因過早刊發而出錯、印有「杜威擊敗杜魯門」大標題的親共和黨《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Daily Tribune)慶祝。杜魯門連任,對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是一大打撃。

ebook

1948年11月2日美國舉行總統大選。事前輿論大都認為共和黨的杜威會獲勝。蔣介石希望對國民政府不夠友好的杜魯門落敗,又希望杜威當選後可獲得大量美國援助,遂以鉅款支持杜威競逐。豈知結果是杜魯門當選,大出各方預料。杜魯門連任後,對蔣介石和國民政府更為不滿。

mainsite_psd_neizhanyi05_10
mainsite_psd_neizhanyi05_10

左圖:1948年,與國民政府關係良好的「飛虎將軍」陳納德(Claire L. Chennault)在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遞交提案,反對杜魯門政府停止援助中華民國,但成效不大;右圖:1948 年12月,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右)和美國總統杜魯門會談之後離開。宋美齡訪美,是希望尋求更多援助,然而遭到冷待。1948年底,美國對蔣介石採取游離態度,不啻令在內戰中一路潰敗的國民政府雪上加霜。

抗戰時和抗戰後,為何美國某些軍政要人與蔣介石政府關係欠佳?

首先應該提到的美國軍政要人,應是史迪威。他是美國陸軍四星上將,曾在二次大戰期間駐中國近三年,任駐華美軍司令、東南亞戰區副司令、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與蔣介石多有分歧,例如蔣介石認為再次攻緬沒有把握,一度對史迪威的再三催促不為所動,反多番要求美國增加援助。史迪威則認為蔣介石消極抗日,亦懷疑其指揮統御能力。另外,史迪威對國民黨內的貪腐現象十分厭惡,曾建議美國完全終止援助。同時史迪威對中共存有好感,更惹蔣介石不滿。最後史迪威因與蔣介石關係破裂而於1944年10月調任。史迪威是杜魯門政府核心大員馬歇爾的親信。杜魯門在羅斯福1945年4月去世後繼任總統,繼續推行雅爾達協議,又派馬歇爾調停國共關係,其作為令蔣介石頗為不悅。加上1948年11月美國舉行總統大選,在任總統、民主黨的杜魯門與共和黨的杜威展開角逐。原來杜威的民調一直較高,蔣介石見其獲勝機會較大,就把希望寄託在杜威身上,並積極支持杜威,孰料大選的最後結果卻是杜魯門獲勝。杜魯門連任後,對蔣介石更為不滿,使國共內戰末期國民政府的處境進一步惡化。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FOTOE、其他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