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二)接收台灣與「二二八事件」

mainsite_psd_neizhanyi02_7
mainsite_psd_neizhanyi02_7

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於1945年9月1日成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0月25日受降儀式在台北舉行,同日行政長官公署正式運作,成為台灣最高行政機關。陳儀為台灣首任行政長官。行政長官公署、軍統、中統、三青團尤其是資源委員會都參與了對全島的「劫收」,成批的各樣物資乃至米、糖、鹽、煤等等被解往大陸,餘則落入貪官污吏腰包。為了搜刮更多,當局竟在號稱「米倉」的台灣強制實施「計口授糧」並四處徵糧,又對一些生活必需品實行專賣,令民眾處於水深火熱,通貨膨脹及失業嚴重,是故台語歌唱道:「誰知狗去豬來!」

1947年2月27日,台北專賣局人員在查緝私菸(菸為政府專賣)時,毆打一名女菸販,引發群眾不滿,追打專賣局人員。專賣局人員向群眾開槍,殺死一人。次日,群眾衝入專賣局,並向行政長官公署示威情願,但遭衛兵開槍掃射,於是釀成全島抗爭,史稱「二二八事件」、「二二八事變」、「二二八慘案」。台灣各地都有軍民衝突,台中謝雪紅等還組織「二七部隊」展開武裝反抗。國民政府從內地調軍入台,並組織清鄉,大肆鎮壓。事件至5月中才逐漸平息。據1992年行政院二二八專案小組的報告,事件前後有18,000至28,000人死亡,一些研究則指有逾30,000人死亡。

「二二八事件」的後續處理及平反過程如何?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neizhanyi02_1
mainsite_psd_neizhanyi02_1

右圖: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在台北中山堂舉行,日本在台灣的50年統治正式結束。圖為當日中山堂外及儀式現場。

mainsite_psd_neizhanyi02_2
mainsite_psd_neizhanyi02_2

左圖:1946年3月21日,美國《華盛頓每日新聞》(The Washington Daily News)以「中國人剝削台灣比日本人更嚴重」為標題,報道台灣情況;右圖:1946年5月6日,《台灣民報》刊登台灣省參議員林日高質詢台灣時任民政處長周一鶚:「台灣是自家人呢?或者是殖民地呢?」

ebook

抗戰勝利後台灣回歸中國,但派往台灣的國府軍政人員卻將大陸的「劫收」方式搬到台灣,造成普遍貪腐、高通脹、高失業、缺糧,台灣人民深為所苦。來自大陸的官員又壟斷政治權力,以統治者自居,令台灣人感到受歧視,積怨日深。

mainsite_psd_neizhanyi02_3
mainsite_psd_neizhanyi02_3

1947年2月27日,女菸販林江邁被毆,成為「二二八事件」的導火線。左圖:林江邁;中圖:林江邁在賣菸;右圖:林江邁事後向專賣局所作的供詞,提及她當日遭專賣局的人用槍柄打傷頭部。

ebook

國府官員在台灣設專賣局,壟斷多項民生必需品,私賣者會遭懲處。專賣局人員從壟斷中謀取暴利,加上執法粗暴,讓台灣人深惡痛絕。1947年2月27日,台北專賣局人員在查緝私菸時,毆打女菸販林江邁,激怒群眾,專賣局人員又開槍打死一名圍觀者,終觸發大規模群眾抗爭。

mainsite_psd_neizhanyi02_4
mainsite_psd_neizhanyi02_4

1947年2月28日早上,憤怒的群眾包圍台北專賣局,痛毆局方職員,當場打死2人、毆傷4人,又搗毀辦公器具及玻璃,並焚燒局方的菸、酒、火柴、汽車等。左圖:群眾衝擊台北專賣局;右圖:專賣局的汽車遭焚毀。

mainsite_psd_neizhanyi02_5
mainsite_psd_neizhanyi02_5

1947年2月28日中午,群眾在台北火車站前集結,準備前往行政長官公署和平請願,其後遭鎮壓。

ebook

請願當日,群眾遊行至中山路路口,還未進入公署廣場,公署樓上衛兵立即開槍掃射,多人死傷。是次任意射殺,令群眾更為憤怒,所有的積怨遂一併爆發,很快便發展成波及全台的抗爭,一些地方更出現台灣本地人自組武裝,與國軍對抗。

mainsite_psd_neizhanyi02_6
mainsite_psd_neizhanyi02_6

「二二八事件」期間兩則台灣報章報道,左圖:以台籍菁英為主的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在1947年3月5日成立並通過組織大綱,冀透過與政府對話化解危機;右圖:台灣行政長官陳儀於1947年3月6日公開承諾將舉行縣市長民選等政治民主改革。然而,陳儀早已暗中促請蔣介石增兵鎮壓。

ebook

陳儀見事態惡化,礙於兵力不足,一時無法全面鎮壓,不得不表面安撫群眾,接受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所提建議,包括禁止調派增援部隊、推行政治改革等;實則早在3月2日,已暗中向蔣介石提出從大陸加派軍隊到台灣鎮壓。蔣介石接受陳儀等人的建議,將事件定性為暴民組織的叛亂,並懷疑背後有中共支持,乃決定對台增兵。當時國共全面內戰已開打,中共在全國各地發動反政府的群眾運動。「二二八事件」期間,謝雪紅等在台中組織「二七部隊」,與國軍對抗,謝雪紅即有共產黨背景。她在日治時期是台灣共產黨創黨成員之一,自稱於1925年加入中共,但在1948年才正式成為中共黨員。然而無論如何,事件的主要起因,是國府駐台官員的管治問題,非因共產黨煽動,即使有共產黨人參與其中,中共亦沒有在抗爭中居策劃和領導地位。謝雪紅對抗國軍失敗後出走大陸,1957年被打成「右派」,並遭開除中共黨籍,此後十多年受到多次批鬥,1970年文革期間被迫害致死。

mainsite_psd_neizhanyi02_7
mainsite_psd_neizhanyi02_7

援軍到達後,以陳儀為首的台灣當局大舉加強鎮壓,造成民眾重大傷亡。圖為版畫家黃榮燦於1947年4月製作的木刻版畫《恐怖的檢查》,反映國軍任意開槍屠殺路人。

mainsite_psd_neizhanyi02_8
mainsite_psd_neizhanyi02_8

除了武力鎮壓,陳儀又於1947年3月26日發佈《陳兼總司令為實施清鄉告全省民眾書》,提出戶口清查、搜捕可疑成員,並鼓勵告密,大量曾參與反抗行動的人、嫌疑者、無辜者遭逮捕和殺害。圖為清鄉行動中的受害者。

mainsite_psd_neizhanyi02_9
mainsite_psd_neizhanyi02_9

1947年3月17日,蔣介石派國防部長白崇禧(前排左三)率團到台灣視察,提出比較溫和的政策善後。然而搜捕、處決等鎮壓行動卻持續。5月16日,中央政府以台灣省政府取代行政長官公署、以省主席魏道明取代行政長官陳儀,事件才逐漸平息。「二二八事件」是台灣人永遠之痛,對日後台灣政治的影響極為深遠。

mainsite_psd_neizhanyi02_10
mainsite_psd_neizhanyi02_10

1950年6月18日,原台灣首任行政長官、對「二二八事件」負有主要責任的陳儀,被控意圖投奔中共及策反他人投共,在台灣遭槍決。圖為陳儀被押往刑場及其槍斃後的屍體。

ebook

1949年1月,國民政府在內戰中接連慘敗之際,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向蔣介石告發陳儀,指陳儀欲投奔中共,並嘗試策反湯恩伯本人一同投共。蔣介石下令逮捕陳儀,押往台灣。1950年5月19日,蔣介石親下手諭紙條「槍決可也」,指示台灣軍事法庭判陳儀死刑。1950年6月18日,陳儀遭槍斃。有論者謂當時國民黨敗走台灣不久,正值風雨飄搖,蔣介石槍斃陳儀,一來可警告意欲投共者,二來可藉此爭取台灣民心,以助穩定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

湯恩伯是抗日名將,曾在台兒莊等役立下戰功,但治軍河南期間,被指軍紀敗壞、禦敵不力,以致1944年豫湘桂戰役被日軍攻陷河南而遭受批評,後於反攻廣西等役再立戰功。湯恩伯早年不得志,幸獲陳儀提攜,保送日本軍校留學,並提供經濟資助,回國後又獲陳儀保薦軍職,此後在軍中平步青雲。湯恩伯第二任妻子是陳儀的義女。湯恩伯告發恩人兼岳父陳儀,令陳儀遭處決,其人品受到時人非議,妻子也帶着子女離他而去,又因名聲欠佳,國府遷台後不再獲蔣介石重用。1954年,湯恩伯在背負罵名、妻離子散、仕途失意之下,病逝日本。

「二二八事件」的後續處理及平反過程如何?

「二二八事件」及國共全面內戰造成後來國民黨當局對台灣的長期軍事管制。早在1947年3月17日,蔣介石曾派當時的國防部長白崇禧等14人,前往台灣視察撫慰,表示將採行寬大處理、尊重法紀、恢復秩序、推行改革等原則。5月11日,陳儀辭職回內地。5月15日,新任台灣省政府主席魏道明抵台,次日宣佈解除台北和基隆的戒嚴,各地實施的清鄉也正式結束。然而在蔣介石、蔣經國主政台灣期間,「二二八」一直是台灣民眾不能觸及的政治禁區。1995年,政府正式為事件致歉。同年3月23日,立法院制定了《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於4月7日公佈實行,賠償事件中的受害者及其家屬。1997年「二二八」50周年之際,事件獲正式平反。2010年,政府再向受害者道歉。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FOTOE(圖1、4)、其他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