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mainsite_psd_beifa04_6
mainsite_psd_beifa04_6

澳門開埠後,不僅葡萄牙人入居,也有大批華人遠赴澳門謀生,使之迅速成為「雄然巨鎮」。為了管理澳門城,明朝地方官員採取多項措施,包括建立關閘、頒佈禁令等,而在清代更派遣澳門同知和香山縣丞等官員加強管治澳門。這些官員不僅管理城內的華人,也與葡萄牙人自治機構——議事會(Senado)聯絡,以便管理洋人及處理華洋的糾紛。每年,議事會需要向香山知縣繳交澳門地租(包含地租500両銀及15両養廉銀)。

在這樣背景下,華人和洋人在澳門城內共同生活,當中既有爭端也有合作,形成華洋共存的獨特城市面貌。

澳門的土生葡人(Macanese)是怎樣的族群?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beifa04_1
mainsite_psd_beifa04_1

                             舊關閘塔樓,繪於1838至1839年間。

mainsite_psd_beifa04_2
mainsite_psd_beifa04_2

    清朝印光任和張汝霖編撰的《澳門記略》中的前山寨,位於關閘門之外的前山,主管澳門軍政和民政的「澳門同知」在此辦公,而寨內也駐有軍隊。

ebook

澳門開埠後不久,明朝官員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來管理澳門。

由於澳門位於廣東香山縣,也是一座貿易港口,處理澳門事務涉及多位官員,包括廣東布政使、按察使、廣州市舶司提舉、海道副使、香山知縣等,而他們之下設有「守澳官」。據《澳門記略》中所述,明代曾經設有「提調」、「備倭」和「巡緝」的守澳官,屬於沒有品級的地方小吏,但他們是最早接觸葡萄牙人的中國官員。

1574年(萬曆二年),香山縣在連接香山與澳門之間的「蓮花莖」上建造關閘門,並且派出官兵駐守,一方面震懾葡萄牙人,另一方面控制往來澳門的物資和供給。為了加強兵力,明朝於1621年(天啟元年)在關閘附近設立前山寨,並且派駐重兵鎮守。

除了設置官員和派駐軍隊之外,海道副使俞安性針對居澳葡人制訂《海道禁約》,一共五款禁令,成為中國頒佈管制澳門最早的法令。

mainsite_psd_beifa04_3
mainsite_psd_beifa04_3

                         《澳門記略》中的香山縣丞衙署,原本設在澳門望廈村,但因衙署倒塌而一度遷到珠海翠微村,其後搬到澳門城的內港。

mainsite_psd_beifa04_4
mainsite_psd_beifa04_4

                            《澳門記略》中的正面澳門島圖,繪於1751年(乾隆十六年)。

ebook

十八世紀的澳門華洋雜處,華洋之間衝突和糾紛時有發生,如1740年代就發生了兩件華人被葡人殺害的案件,促使清朝重新審視對澳門的管理。

1743年(乾隆八年)華人陳輝千被殺案後,兩廣總督策楞提出設立澳門同知(正五品),並把香山縣丞(正八品)移到望廈村,與香山知縣共同處理澳門事務。澳門同知衙署(軍民府)置在前山寨,一方面負責番禺、東莞、順德和香山的海防,同時亦管理澳門的葡萄牙人。香山縣丞則是管轄澳門葡萄牙人事務的官員,並與葡萄牙人的議事會聯絡。

澳門同知印光任在1744年(乾隆九年)上任後,隨即制定《管理蕃舶及寄居澳門夷人規約》,合共七款。1748年(乾隆十三年),澳門又發生兩名華人被葡萄牙士兵殺害的事件,澳門同知張汝霖在1749年(乾隆十四年)頒佈《澳夷善後事宜條議》,共十二款,並以中葡兩文刻在石碑上,中文石碑立在香山縣丞衙署,而葡文石碑則置在議事亭內。

mainsite_psd_beifa04_5
mainsite_psd_beifa04_5

                                  《澳門記略》中的議事亭,也就是澳門葡萄牙人自治機構——議事會。

ebook

1583年(萬曆十一年),居澳葡人在澳門主教薩(D. Leonardo de Sá)的提議下成立議事會,作為葡人社區的自治機構。議事會成員由葡萄牙人選舉產生,並獲得葡印總督(葡萄牙王室代表)同意方能上任。議事會一直是管理澳門葡萄牙人的主要機構,而成員之一的「理事官」(Procurador)負責與清朝官員聯絡,以便執行官員的命令和進行商議。

1623年(天啟三年),葡印總督派駐「澳門總督」(Governador de Macau)到澳門,一方面負責城市防務,另一方面代表葡萄牙王室管理澳門。因此,議事會與澳門總督多次發生衝突,包括在執行清朝的命令上。結果,葡萄牙政府在1783年發佈一系列命令(《王室制誥》),加強澳門總督的權力。儘管議事會提出反對,但依然無法改變情況,而在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澳門省政府成立後,議事會漸漸成為澳門市政機構,直到1999年回歸為止。

mainsite_psd_beifa04_6
mainsite_psd_beifa04_6

                                 澳門玫瑰堂前的路邊熟食檔,由法國畫家博爾傑(Auguste Borget)繪畫(1839年)。(澳門藝術博物館藏品)

mainsite_psd_beifa04_7
mainsite_psd_beifa04_7

                          澳門內港漁民的船屋,由法國畫家博爾傑(Auguste Borget)繪畫(1839年)。(澳門藝術博物館藏品)

mainsite_psd_beifa04_8
mainsite_psd_beifa04_8

                                             濠江漁女,由英國畫家錢納利(George Chinnery)繪畫。(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藏品)

mainsite_psd_beifa04_9
mainsite_psd_beifa04_9

《澳門記略》中的外國男人和女人形象

mainsite_psd_beifa04_10
mainsite_psd_beifa04_10

                                         澳門土生葡人Miguel António de Cortela的畫像,相信由清代油畫師關喬昌所繪。(澳門藝術博物館藏品)

澳門的土生葡人(Macanese)是怎樣的族群?

土生葡人是澳門居民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主要是在澳門出生、具有葡萄牙血統的澳門居民。

在十六世紀初期,葡萄牙人禁止婦女出海,不少葡萄牙男子在印度、馬來西亞和帝汶等地與婦女通婚,誕下一批歐亞混血兒。在葡萄牙人入居澳門後,他們(既有來自葡萄牙的人,也有亞洲的葡裔混血兒)開始在澳門通婚和生育,形成土生葡人群體。由於土生葡人長期居留在澳門,他們擅長於葡語和中文溝通,在十九世紀前於澳門貿易上具有一定影響力。香港開埠後,不少土生葡人也遷移到香港工作,甚至在港英政府擔任公職。

土生葡人不僅具有獨特的歷史背景,他們的文化也是多元結合。他們擁有自身的「土生土語」(Padua),是以葡語為基礎融入漢語、英語和馬來語等的語言,並且應用在話劇和文學上。土生葡人烹飪技藝同樣融合了葡萄牙、中國、印度及東南亞等地烹調方式,可說是葡萄牙人航海歷史下的重要產物。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除特別標示外,皆為澳門遺產學會副理事長勞加裕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