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二)北伐後新軍閥及其內戰

mainsite_psd_nanjing02_5
mainsite_psd_nanjing02_5

北伐戰爭本為消滅舊軍閥而發生,但在戰後原勝利者陣營卻分裂出許多割據一方、擁兵自重的新軍閥。其中首要的是北伐四大集團軍演化成的蔣、桂、馮、閻四派。蔣派:蔣介石名義上統一全國,為代表中央政府的「嫡系」;桂派:李宗仁、白崇禧等在原廣西「桂系」基礎上形成;馮派:馮玉祥以西北軍勢力形成「馮系」;閻派:閻錫山以山西「晉系」力量形成。此外,還有地方新舊軍閥重組的各派,如:東北張學良的「奉系」;雲南龍雲、盧漢等的「滇系」;劉湘、劉文輝等各自為政的「川軍」;貴州周西成、王家烈等的「黔系」;廣東陳濟棠等的「粵系」;湖南唐生智、程潛、何鍵等的「湘系」;馬鴻賓、馬鴻逵、馬步芳、馬仲英等甘、寧、青各自割據的「馬家軍」;新疆的實際統治者盛世才等等。

早在1928年6月北伐軍打下北京後,蔣介石便邀請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集團軍總司令就軍隊改編遣散問題交換意見。但屢次會議均無結果,並演化成彼此間的激烈鬥爭。當時各地新軍閥的內戰不斷,其中以下列兩次最為激烈:(1)蔣桂戰爭:1929年3至6月,爆發於蔣介石集團與李宗仁等桂系之間,桂軍失敗並喪失兩湖之地。(2)蔣馮閻李戰爭:即中原大戰,1930年5月至11月爆發於河南等中原一帶。閻錫山先通電反蔣,又聯合馮玉祥、李宗仁等結成反蔣聯盟,兵力60餘萬人,並自組國民政府。蔣介石調兵70餘萬以對。雙方激戰七個月,死傷達30餘萬。最後,張學良率奉軍入山海關擁蔣,蔣介石獲勝。

何謂中原大戰?可否簡略介紹交戰雙方部署及戰況。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nanjing02_1
mainsite_psd_nanjing02_1

左圖:川軍將領鄧錫侯(左)、楊森(中)、劉文輝(右);右圖:1934年,四川劉文輝的軍隊在行進途中。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表面上全國統一,但當時中國許多地方仍由軍閥控制,當中大多只是名義上擁護南京中央,實則是擁兵自重,稱為「新軍閥」,例如四川新軍閥稱為「川軍」,各自為政,時有衝突,中央政府無法干預。至於馮、閻、桂這些擁有龐大兵力的派系,更力足挑戰南京中央。

mainsite_psd_nanjing02_2
mainsite_psd_nanjing02_2

1929年1月25日,國軍編遣委員會會議在南京閉幕,與會者合影,前排左三為李宗仁、左五為馮玉祥、左八為蔣介石、左九為閻錫山,後排右一為白崇禧。北伐後,國民政府有意裁軍,當中最受影響的,是馮、閻、桂這些兵多將廣的派系。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中央與上述諸派矛盾日深。

mainsite_psd_nanjing02_3
mainsite_psd_nanjing02_3

1929年3至6月,蔣介石與桂系爆發戰爭,桂系三大主要領袖為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左圖:1929年5月5日,蔣桂戰爭期間李宗仁(右)與白崇禧(左)合影;右圖:蔣桂戰爭期間,黃紹竑(右)留守廣西。

mainsite_psd_nanjing02_4
mainsite_psd_nanjing02_4

蔣桂戰爭期間,廣東陳濟棠支持蔣介石,攻向廣西境內。1929年6月,戰事結束,蔣勝桂敗。

mainsite_psd_nanjing02_5
mainsite_psd_nanjing02_5

左起:馮玉祥、蔣介石、閻錫山,三人在1929年1月於國軍編遣會議中合照。次年5至11月,馮、閻聯合桂系反蔣,爆發中原大戰。

mainsite_psd_nanjing02_6
mainsite_psd_nanjing02_6

蔣介石軍隊的坦克在中原大戰中出擊。無論財力、武器,蔣介石都在馮、閻、桂之上。

mainsite_psd_nanjing02_7
mainsite_psd_nanjing02_7

1930年9月,蔣介石的軍隊在中原大戰中已處於上風。圖為蔣軍沿鐵路出擊。

mainsite_psd_nanjing02_8
mainsite_psd_nanjing02_8

為盡快贏得戰爭,蔣介石以授予高職、資助軍費等,拉攏本為中立的東北軍統帥張學良。1930年9月,張學良率軍入山海關,馮玉祥、閻錫山腹背受敵,敗局已成。11月,戰爭結束,蔣介石取得全勝。圖為1930年10月,張學良(前排左三穿軍服戴軍帽)在瀋陽就任國民政府陸海空軍副總司令的典禮。

mainsite_psd_nanjing02_9
mainsite_psd_nanjing02_9

饑荒加上戰爭令生靈塗炭。左圖:1928至1930年,陝西、甘肅、河南發生饑荒,大量災民等候賑濟;右圖:1930年中原大戰中,河南許昌許多民房被炸毀。

ebook

1928至1930年間,西北的陝西、甘肅及中原的河南發生饑荒。起初南京國民政府有所關注和救濟,但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因西北是馮玉祥的主要地盤,南京中央不想馮玉祥得益,改變救災態度,民間也畏於形勢而不敢發起賑濟活動,而戰爭期間河南是主要戰場,這些都加劇是次饑荒的災情。估計整場饑荒令數百萬人死亡。

mainsite_psd_nanjing02_10
mainsite_psd_nanjing02_10

中原大戰後,新軍閥和蔣介石之爭仍未平息。1936年6月,廣東的陳濟棠與桂系聯合反蔣,史稱「兩廣事變」。同年7月,廣東省空軍司令黃光銳率48架飛機投奔南京政府,陳濟棠手下其他大將如余漢謀等,亦通電表示服從中央。陳濟棠被迫出走香港,南京政府得以控制廣東。左圖:1935年,陳濟棠(左)與李宗仁(中)在廣州閱兵;右圖:陳濟棠麾下廣東省空軍司令黃光銳。

ebook

傳言陳濟棠篤信風水命理,反蔣前曾找相士預卜,得「機不可失」四字,以為時機已到,不容坐失,遂決定反蔣。然而「機」字原來指飛機。當時廣東陸軍比不上蔣軍,空軍遂成陳濟棠反蔣王牌。故當黃光銳率機投蔣,陳濟棠失去飛機,反蔣計劃即全盤失敗。

何謂中原大戰?可否簡略介紹交戰雙方部署及戰況?

中原大戰又稱蔣馮閻戰爭或蔣馮閻李戰爭,爆發於1930年5月至11月,因主要戰事在河南等古稱「中原」地區展開,故名。在北伐戰爭中,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分任第一、二、三、四集團軍總司令。但在北伐勝利後,蔣介石以自己控制的軍隊為嫡系,急欲改編遣散他系軍隊,引發爭端。1929年3至6月已發生過蔣桂戰爭。1930年2月10日,閻錫山致電蔣介石,主張禮讓為國,以弭黨爭。不久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45人聯名通電,主張由全體黨員投票以解決黨國糾紛。原第二、第三、第四集團軍57位將領則聯名通電促蔣下野,推舉閻錫山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為副總司令,主張以武力討伐蔣介石。4月5日,國民政府下令通緝閻錫山,並積極備戰。反蔣軍共編制了8個方面軍,集合60餘萬人。蔣介石則親任司令、調兵70餘萬以對。雙方自5月起展開大戰。反蔣軍的戰略是:閻軍自津浦路南下,馮軍自隴海路東進,謀奪取徐州;同時,李宗仁軍隊向湖南進兵,威脅武漢。戰爭初期,反蔣聯軍在南北戰場均取得主控權。但自7月下旬,戰場形勢開始有利於蔣方。9月1日,閻、馮等在北平另組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形成對峙的局面,彼此互爭正統。本來持觀戰態度的東北張學良曾通電表示中立,後來漸持擁蔣立場,於1930年10月9日在瀋陽就任南京方面的全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之職,旋遣東北軍入關。反蔣軍在各個戰場均漸敗北。11月4日,閻、馮通電取消陸海空軍總司令部。至此,蔣馮閻李中原大戰遂告結束。此戰歷時7個月,雙方共動員過百萬兵力,死傷30餘萬人,支出軍費5億元,為民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內戰。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 FOTOE(圖1、3、4、6、7、9、10)、視覺中國(圖8)、其他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