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二)南北議和及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

mainsite_psd_minguo02_8
mainsite_psd_minguo02_8

1911年武昌起義後,全國大多數省份先後宣佈獨立。清廷急召先前被貶而賦閒在家的袁世凱復出,擔任內閣總理大臣,由其派兵南下鎮壓革命。袁一面以武力威脅革命黨,一面又利用革命黨要挾清廷,企圖居間獲利。12月1日,南北雙方首先簽訂武漢地區停戰協定,不久袁世凱派唐紹儀為代表,獨立各省則推伍廷芳為代表,進行南北議和。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雙方和議暫停。當時武漢三鎮已被袁世凱的北洋軍攻下兩鎮。孫中山為避免全國內戰分裂,乃以清帝退位、贊成共和、遵守約法等為前提,同意把臨時大總統之位讓給袁世凱。1月26日,多名北洋將領通電支持共和。2月12日,宣統帝在袁世凱的脅迫下宣告「自行」遜位。接着孫中山提請辭職,由參議院在2月15日推選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本來民國政府以南京為都,但袁世凱不肯離開北方地盤,以防止兵變為由,堅持於3月10日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既已擔任中華民國首屆臨時大總統,為何要讓位給袁世凱?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minguo02_1
mainsite_psd_minguo02_1

1909年,袁世凱被攝政王載灃免職,回到河南老家。圖為退隱後的袁世凱在家鄉垂釣。袁世凱雖遭解職,但仍在北洋軍中擁有巨大影響力。當時北洋軍是清朝最強大的武裝。

mainsite_psd_minguo02_2
mainsite_psd_minguo02_2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全國多處響應,清廷不得不重新起用袁世凱,指揮北洋軍鎮壓。左圖:奉袁世凱之命赴湖北鎮壓革命的北洋軍將領馮國璋;右圖:進攻武漢時配備德國製機槍的北洋軍。在訓練和武器上,北洋軍遠勝革命軍。

mainsite_psd_minguo02_3
mainsite_psd_minguo02_3

                       1911年底,攻打武漢的北洋軍炮擊革命軍陣地。北洋軍先後於11月2日及11月27日攻下漢口、漢陽,武昌大受威脅。

mainsite_psd_minguo02_4
mainsite_psd_minguo02_4

袁世凱未有乘勝一舉鎮壓革命,反而同意南北議和。圖為北方代表唐紹儀(左)、南方代表伍廷芳(右)和英國人李德立(Edward Selby Little)合影。

ebook

清廷當時只能依靠袁世凱的北洋軍支持,革命黨亦無力抵禦北洋軍。袁世凱遂一面以武力威脅革命黨,一面利用革命黨要挾清廷與南方議和,以便自己從中取利。12月18日,南北和談正式展開。伍廷芳、唐紹儀分別代表南北,英國人李德立則代表上海外商,作為中間人與六國領事一起參加清政府與革命黨在上海的和談。

mainsite_psd_minguo02_5
mainsite_psd_minguo02_5

孫中山為盡早結束帝制及避免全國內戰分裂,力爭袁世凱支持共和,並願意辭職,讓袁世凱出任臨時大總統。左圖:「中華民國元年孫大總統向臨時參議院辭職攝影」,前排左六為孫中山;右圖:法國畫報《Le Petit Journal》報道袁世凱在當選臨時大總統後次日(1912年2月16日)剪掉髮辮,以示支持共和。

ebook

1911年1月22日,孫中山發表聲明,只要袁世凱贊成清帝退位,自己即行辭職,讓袁世凱當臨時大總統。1月26日,在袁世凱授意下,多名北洋將領通電支持共和。1912年2月13日,即清帝遜位後次日,袁世凱通電贊成共和,孫中山旋即向南京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2月14日獲批。2月15日,臨時參議院正式選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mainsite_psd_minguo02_6
mainsite_psd_minguo02_6

為制衡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後的權力,孫中山及革命黨人加入了遵守約法、南京就職等條件。1912年2月27日,孫中山派出專使團迎接袁世凱到南京就任,圖為專使團在北京合影,前排左一為汪精衛、右四為蔡元培。

mainsite_psd_minguo02_7
mainsite_psd_minguo02_7

1912年2月29日至3月6日,袁世凱指使北洋將領曹錕在北京發動「兵變」,城內發生縱火、搶掠,不少百姓被殺(見圖)。事件令袁世凱有藉口留在其勢力中樞北京,不用到革命黨勢力較強的南京就職。 

mainsite_psd_minguo02_8
mainsite_psd_minguo02_8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於宣誓儀式上和北洋將領合影。

mainsite_psd_minguo02_9
mainsite_psd_minguo02_9

                                                   孫中山(右)與唐紹儀合影。接任臨時大總統後,袁世凱任命唐紹儀為內閣總理。

mainsite_psd_minguo02_10
mainsite_psd_minguo02_10

                                            1912年4月3日,孫中山離開南京赴上海前與眾人留影,前排左起為黃興、唐紹儀、孫中山。

孫中山既已擔任中華民國首屆臨時大總統,為何要讓位給袁世凱?

中華民國雖宣告成立,但彼時南方革命黨實力不強,無力抗衡袁世凱的北洋軍。當時清帝尚未退位,辛亥首義的武漢三鎮已有兩鎮被北洋軍攻克。而在革命黨人之中,也有不少人主張由袁世凱繼位,包括黃興、胡漢民等中堅分子。故孫中山乃以清帝退位、贊成共和、遵守約法等為前提同意讓位。孫中山此舉一來是迫於客觀形勢及顧全大局,二來也顯示其不利己不戀位的風骨。所以在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孫中山旋即致電袁世凱,表示「暫時承乏,而虛位以待之心」,而在袁世凱繼任同時,也立即由議院頒佈臨時約法加以監督。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FOTOE、其他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