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二)英國貿易擴張與叩門

mainsite_psd_yapian02_2019-05
mainsite_psd_yapian02_2019-05

明末清初,葡、西、荷、英、法、美商船已屢屢東來,但康熙時為平定台灣鄭氏政權,曾對香港及東南沿海施行「遷海」,後來乾隆時又限制海關而只准廣州一口(包括澳門)對外通商,嚴行閉關自守政策。為了打開中國的通商大門,英國曾多次遣使來華叩關,如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英使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嘉慶二十一年 (1816)的英使阿美士德(William Pitt Amherst),但均不得要領。道光十四年(1834)英國駐華商務總監律勞卑(William John Napier)抵廣州,甚至與當局發生軍事摩擦。中英數度外交往來未果,除有三跪九叩禮儀等矛盾外,主要是對自由貿易的立場迥異。乾隆帝曾對馬嘎爾尼言:「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無有。」英國正發展資本主義對外經商以追逐鉅利,而清廷卻憑藉小農經濟自給自足,嚴防列強滲透。在近代開端,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的衝突,終難免一戰。

ebook

清朝規定,臣下或外國朝貢使節見皇帝,必須下跪三次,每跪一次叩三次頭,稱為「三跪九叩」,以示在皇帝面前極度卑微。英使見乾隆帝,視行此禮為侮辱英國,拒絕遵行,引起禮儀之爭。

或謂鴉片戰爭是中英之間「閉關鎖國」與「自由貿易」的對決,此說是否公允?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yapian02_2019-01
mainsite_psd_yapian02_2019-01

十八世紀後期,中國僅廣州一口通商,業務必須經中方的「行商」進行。當時主要有十三個行商,故稱「十三行」。圖為清代廣州十三行外貿區,從左到右依次是西班牙、美國、英國及荷蘭的商館。

mainsite_psd_yapian02_aug22-02
mainsite_psd_yapian02_aug22-02

鴉片戰爭前,清廷曾禁止外國人學習中文,但一些與外商交往的中國人,因工作需要,仍可自學外語。圖為一口通商時期在廣州印行的學習外語書籍,當時中國人每多稱西方人為「紅毛」,此處「番話」應是英語。

mainsite_psd_yapian02_2019-03
mainsite_psd_yapian02_2019-03

英國外交家馬戛爾尼。英國自工業革命起,加緊開拓海外市場,偌大的中國成為其重要目標。1792年,英國派馬戛爾尼率領龐大使團到中國,就改善通商、設立使館諸事會見乾隆帝。

mainsite_psd_yapian02_2019-04
mainsite_psd_yapian02_2019-04

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抵達北京,又至熱河避暑山莊,9月4日獲乾隆帝接見。圖為乾隆帝乘轎前往接見英國使團的情形。

mainsite_psd_yapian02_2019-05
mainsite_psd_yapian02_2019-05

清朝不明西方文化和國際形勢,視英人來華為朝貢,要求馬戛爾尼向乾隆帝行三跪九叩禮,馬戛爾尼拒絕。幾經交涉,清朝最終允許馬戛爾尼只行單膝跪禮。乾隆帝對英使團招呼豐盛,但拒絕改善通商、設立使館的要求。

mainsite_psd_yapian02_2019-06
mainsite_psd_yapian02_2019-06

馬戛爾尼使團畫師筆下的中國士兵。馬戛爾尼之行並非毫無收穫,其隨行人員將在中國的經歷和見聞,用文字和圖畫記下,大大增加了英國對中國的瞭解,包括中國經濟和軍事落後的一面。

mainsite_psd_yapian02_2019-07
mainsite_psd_yapian02_2019-07

馬戛爾尼使團畫師筆下的中國戲劇表演。使團不單留意中國的經濟和軍事,也留意文化與藝術,充分反映當時英國外交人員視野之廣闊和深入。相反,中國在馬戛爾尼使華之後,依然自視為天朝上國,國際視野毫無寸進。

mainsite_psd_yapian02_2019-08
mainsite_psd_yapian02_2019-08

嘉慶元年(1796)四月十四日,陝西巡撫秦承恩奏報擒獲白蓮教首領。嘉慶初年,白蓮教大規模起事,歷時九年(1796-1804),史家一般視這次民變為清朝中衰的標誌。

mainsite_psd_yapian02_2019-09
mainsite_psd_yapian02_2019-09

1816年,英國再就通商諸事,派阿美士德率團訪華,但因三跪九叩禮等爭議,嘉慶帝最終沒有接見阿美士德,令是次出使無功而還。圖為阿美士德使團繪製的天津海河樓景色。

mainsite_psd_yapian02_2019-10
mainsite_psd_yapian02_2019-10

1834年,英國再向中國敲門,派駐華商務總監律勞卑出使。他先抵澳門,但違反中國的規定擅進廣州,引發爭執,甚至爆發軍事磨擦。律勞卑最後被迫退回澳門,不久在當地病逝。英國三次遣使失敗,遂生以武力打開中國大門之議。圖為律勞卑像及香港歷史博物館藏的律勞卑紀念碑。

或謂鴉片戰爭是中英之間「閉關鎖國」與「自由貿易」的對決,此說是否公允? 

鴉片戰爭的起因之一,確是政經封閉的清朝,與工業化後急於擴張的英國之間的對決。然而,當時中國的生產總量並不低,也並未完全閉關,與東南亞各地貿易就是一英國在工業革命後已成資本主義強國,追逐利益的本質決定其必然到處擴張和掠奪,「自由貿易」只是其擴張的幌子。中英之衝突,實乃不同文明之碰撞,更是資本主義列強令落後國家被殖民化的典型事例。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1、3、4、5、6、7、10)、FOTOE(圖8、9、10)、其他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