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專家王小謨 :研發空中「千里眼」

預警機,即空中指揮預警飛機,是現代戰爭不可或缺的裝備,也是空中的「千里眼」。預警機擁有整套遠程警戒雷達系統,用於搜索、監視空中或海上目標,指揮並可引導己方飛機執行作戰任務。而中國預警機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就是被譽為「中國預警機之父」的著名雷達專家王小謨。他引領中國預警機製造邁向國際先進水平。

wangxiaomo1
中國預警機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著名雷達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小謨。(圖片來源:中新社)
wangxiaomo1

 

為聽京劇學習無線電

1938年王小謨出生於上海。他10歲隨家人移居北京,中學畢業後進入北京工業學院無線電系學習。無綫電和京劇是王小謨從小的興趣,他說:「我小時候住的是大雜院,好幾個鄰居沒事兒就唱戲,所以我們小孩兒就跟着喜歡了。後來想聽戲,但沒錢進戲院,也沒有收音機,就想自己裝一個,慢慢到高中已經能自己裝收音機了,就這樣我對無線電的興趣又給培養起來了。」

當時無綫電的民用用途主要是收音機,在軍事方面的用途則是雷達,而大學的無綫電系,主要便是學習雷達。就這樣,王小謨一生與雷達結下了不解之緣。

1961年大學畢業後,王小謨被分配到江蘇南京的第14研究所任技術員,這裏是中國雷達工業的發源地。

那時候中蘇已交惡,此前中國曾在蘇聯專家幫助下,研製代號「583」的三坐標雷達。所謂三坐標雷達,是指雷達通過水平和垂直掃描,獲得目標的距離、方向和高度信息。蘇聯專家撤走後,只剩下厚厚一堆資料,要把它變成現實是非常困難的。

由於王小謨是科班出身,又表現出色,所以「14所」在兩、三年後,就讓年紀輕輕的他擔任副總工程師,繼續研製「583」。而初生之犢不怕虎的王小謨果然攻克了技術難關,在1970年造出了當時領先世界的三坐標雷達樣板,期間他提出「脈內掃頻方案」,更比西方早了一年。

可惜的是,受文革干擾,「583」雷達在完成樣板後沒再做下去。雖然這雷達最終沒法投入實用,但仍給王小謨帶來很大鼓舞。

那時王小謨一度因政治環境無法繼續做研究,還被趕到機房管電腦。但他沒有氣餒,並趁這個機會自學電腦。當時部份重要軍工要遷到西部地區,王小謨和其他科研人員也轉到貴州的「38所」,在山溝裏繼續工作。大家克服種種困難,在1979年製造出性能更先進的「383」三坐標雷達。而在研發新雷達過程中,他之前所自學的電腦知識就派上了大用場。

「383」雷達效能極佳,不少國家的軍隊爭相購買,這也讓王小謨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此後,王小謨轉到了另一「戰場」,就是研發中國自己的預警機。

wangxiaomo2
王小謨出席2018年中國雷達高峰論壇。(圖片來源:中新社)
wangxiaomo2

 

為爭口氣研製預警機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軍事工業製造的雷達已具備相當高的水平,但在相關的空中預警機領域卻是遠遠落後。預警機在現代戰爭中必不可少,用王小謨的話說,如果沒有預警機,戰鬥機看不了多遠,也只能單打獨鬥。

但研製預警機除了涉及雷達外,還有材料、空氣動力學等眾多學科和製造技術,難度極大,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中國早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便曾研發預警機,也就是用蘇製「圖-4」轟炸機作為載體的空警-1預警機,但因未能解決海浪雜波干擾等問題,計劃以失敗告終,成了中國軍事一件憾事。

wangxiaomo3
中國第一代預警機空警-1,現藏於北京中國航空博物館。(圖片來源:fotoe)
wangxiaomo3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波斯灣戰爭爆發,美軍戰機在預警機支援下如入無人之境。有鑑於此,中國把配備預警機列為國防建設的當務之急。當時中國決定一方面自己開發,同時與擁有相關技術的以色列合作研製,但因以色列不肯提供核心技術,處處設限,最終合作破裂。因此,中國更體會到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裏的道理,遂決定由王小謨帶領團隊攻關,自力更生研發中國自己的預警機。大家還把「我們一定要爭口氣」這句口號掛在試驗場裏,每天都能看到。

終於在大家努力下,大型預警機空警-2000在不足十年間研發成功,並於2003年首飛,2007年服役。它創新地把相控陣雷達搬上預警機,是世界上看得最遠、功能最多、系統集成最複雜的機載信息化武器裝備,在技術上甚至領先美國現役「E3」預警機整整一代。王小謨說:「要創新,首先你要相信自己不會比別人差。」 

wangxiaomo4
空警-2000預警機現已裝備中國空軍部隊。(圖片來源:中新社)
wangxiaomo4

 

2009年國慶60周年閱兵,空警-2000亦在受閱之列。看到自己研發的空警-2000帶領空軍受閱機隊飛過天安門廣場,王小謨激動地流下了眼淚。

wangxiaomo5
王小謨獲得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wangxiaomo5

 

 

(文章來源:當代中國,特別鳴謝。原文有刪改。)

上載日期:
2021年0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