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邊外交舞台上的中國身影

在國際交往中,當出現涉及多個國家的利益或問題時,則需多國共同進行協商與合作,我們稱之為「多邊外交」。中國參與多邊外交的歷程中,既有徘徊與旁觀,也有積極參與直至全面合作。在當今中國與世界愈來愈緊密的聯繫中,多邊外交已佔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

在國際交往中,兩國之間進行對話交流的方式稱為「雙邊外交」,而當出現涉及多個國家的利益或問題時,則需多國共同進行協商與合作,我們稱之為「多邊外交」。二戰結束後,多邊外交愈來愈多地出現在國際交往中,正如我們所熟悉的聯合國,就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多邊機構。

多邊外交在調整國家關係、促進國際合作、化解國際矛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顯現。在中國與世界愈來愈緊密的聯繫中,多邊外交也佔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回顧中國參與多邊外交的歷程,中國的態度及所發揮的作用又發生了哪些變化?

vcg111181380015-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馬朝旭在聯合國安理會上發言(來源:視覺中國)
vcg111181380015-

 

從建國到改革開放:徘徊與旁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在外交上實施「一邊倒」的方針,只與幾個社會主義國家和少數西方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為了衝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敵對勢力對新中國的包圍,新中國開始積極處理國際事務。

1954年中國參加了在日內瓦召開的討論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的國際會議,這是新中國參與多邊外交的開端。中國在會上提出了建設性和公正合理的主張。但在朝鮮問題上,由於美國的消極態度,最終沒有達成任何協議。對於印度支那問題的建議,則獲得了相關國家的積極響應。幾經周折,通過了印支三國完全停火的原則和《日內瓦會議最後宣言》,促成了印支和平。中國代表團在會議上充分利用矛盾,適時提出創議的表現給與會國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fotoe-11603105-
周恩來率領中國代表團步入日內瓦會議會場(來源:fotoe)
fotoe-11603105-

 

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的亞非會議是第一次沒有任何西方國家參加的、由亞非國家自己舉行的國際會議。目的就是促進亞非各國的團結和合作,探討相互間共同的利益。受印度總理尼赫魯的邀請,以及新中國積極的外交努力,中國代表團出席了會議。會上,面對一些國家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質疑,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原則。在會場內外,周恩來也積極開展外交活動,使不少亞非國家消除了對新中國的誤解和疑慮。此次會議後,中國緩和了與周邊國家的緊張關係,逐步和多個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這兩次會議在中國外交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也只是那一時期多邊外交方面為數不多的實踐。

聯合國作為最重要的多邊機構,在國際社會上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新中國為了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權益也做了許多努力。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758號決議,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國很快派代表團參加了聯合國及各主要機構的工作。但是,這時候的中國對聯合國的作用認識不夠,僅僅把聯合國視為一個反對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支持第三世界國家反帝國主義和反殖民主義的講壇。中國對聯合國的一些工作態度並不積極,沒有參加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而且拒不接受聯合國範圍內對中國的貸款,也沒有參加聯合國的維和行動。所以總的來說,這一時期中國還處在旁觀者的角度,對聯合國的參與並不充分,影響力也非常有限。

vcg31418983813-
1971年11月,中國代表團正式出席第26屆聯合國大會。左為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中為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黃華。(來源:視覺中國)
vcg31418983813-

 

改革開放至冷戰結束:積極參與

1978年改革開放後,中國更加客觀地看待世界局勢和定位中國的國際角色,推行更加積極開放的外交政策。中國參加多邊組織與國內的改革開放進程緊密相連,改革開放的需要也推動了中國參與多邊外交。

在這一時期,與區域組織相比,中國更重視參加以聯合國為主的國際組織。中國對聯合國的認識,也已不再僅僅是一個維護主權利益的講壇,更是尋求發展機遇的重要渠道。

中國先後成為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成員國,又於1980年恢復了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員國席位,並接受了國際貸款。從1979年到1983年,中國從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人口基金等機構獲得了2.3億美元的援助。1986年,中國正式申請加入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另一方面,中國也逐漸參與政治與安全領域的國際事務。1981年,中國表示支持符合聯合國憲章的維和行動,並在次年開始承擔維和攤款。1990年,中國開始正式派出軍人參與維和行動。在裁軍方面,中國也積極肯定聯合國推進世界裁軍進程的努力。自1980年起,中國開始參加聯合國裁軍談判會議,1983年向聯合國派出專職裁軍大使,並簽署了一系列有關裁軍、軍控的文件與協議。中國還積極參與了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並相繼參加了國際原子能機構、國際刑警組織等一些專門性國際組織。

八十年代,中國新參加16個政府間國際組織,近600個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簽署了80多個重要的國際公約。中國在各項事務上剛剛與國際制度接軌,不斷學習和適應,逐步擴大參與的範圍。

 

冷戰結束至今:走向全面合作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冷戰結束,從根本上改變了國際關係的基本格局。兩極格局解體,造成了世界多極化的趨勢,各種力量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國際關係領域中的對抗性因素開始削弱,合作性因素增強,從而使以合作為基本特點的多邊外交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使得整個世界更加密切地聯繫在一起,國家間的相互依賴性增強、共同利益增多,各國必須通過合作以求得自身的發展。另外,一些帶有全球性影響的問題也凸顯出來,例如環境問題、資源問題、恐怖主義問題、跨國犯罪等,這些問題不是一兩個國家所能解決的,需要世界各國通過多邊外交共謀良策。

冷戰秩序的終結使得秉持多邊主義的聯合國的地位大大提升,中國也更加重視聯合國的作用,全方位參與聯合國的各項工作。在和平與安全領域,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部隊最多的國家,至2019年2月已先後參加了24項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軍事人員3.9萬餘人次。1992年後,中國相繼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禁止化學武器公約》,承擔起限制戰略武器的責任。在全球環境問題上,中國作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締約國,參加了多次氣候大會,在承擔自身減排任務的同時,積極協調各方利益,促成氣候協議的達成。

vcg111180941097-
2018年12月10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右三)在聯合國卡托維茲氣候大會上發言。(來源:視覺中國)
vcg111180941097-

 

中國還積極參與了眾多的地區性或跨地區性的多邊機制,前者如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博鰲亞洲論壇,後者如中非合作論壇、中阿合作論壇、金磚國家等。作為亞太地區的重要國家之一,在總體外交佈局上,中國也更加注重發展與周邊國家和亞太地區的多邊外交。

從議題來看,亞太經合組織、朝核六方會談等多邊機制專注於某一領域的合作,或致力於解決一項重要的國際問題。中非合作論壇、金磚國家等機制則涉及到經貿、安全、教育、社會等多個領域的交流與互通。多層次、寬領域是中國在這一時期參與的多邊外交所呈現出的特點。

20180727108106ta-
2018年7月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次會晤(來源:中新社)
20180727108106ta-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也逐漸成為多邊外交機制的主動參與者和倡導者,不僅積極參與原有的多邊機制,而且還積極推動建立或促成新的多邊機制的產生和會議的召開。如上海合作組織就是由中國引導成立的為了化解邊界問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多邊合作組織,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也拓展了各國在經濟、人文等領域的合作。亞投行亦是由中國倡議設立的多邊金融機構,旨在促進亞洲區域的互聯互通和經濟一體化建設,目前成員已達到97個。這些都反映了中國在當今的多邊外交中的作用不斷增強。

 

中國在多邊外交中,始終秉持着謀求各方最大利益,合作共贏的目標,使之成為中國與世界協作共進的樞紐。隨着中國國力上升以及與世界各國的聯繫愈加緊密,中國依然需要運用多邊機制處理國際事務,發揮其最大的作用。比如在國際貿易中發生的爭端與糾紛都需要依靠多邊外交來妥善處理,謀求各方的平衡。另外,針對當今國際社會上出現的「中國威脅論」、「中國傲慢論」,如何改善中國的國際形象,傳播真實、善意的主張,都是中國在多邊外交舞台上的新任務。

 

 

參考資料:

《新中國外交輝煌60年文集》 馬振崗 主編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10年

《中國的多邊外交》 尤洪波  經濟與社會發展  2009年第2期

《中國的聯合國外交實踐與貢獻》 方長平  國際論壇  2012年5月

《新中國多邊外交發展歷程研究》 王波  山東大學碩士論文  2007年

《從 「亞非」、「亞太」到 「亞洲」 ——中國參與亞洲地區的多邊合作》 青山瑠妙  當代日本中國研究  第五輯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2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