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紙幣早於何時面世?

0901ph024
「交子」鈔版拓本
0901ph024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紀的西周初期,人們就發明了以布為幣材的「裡布」,長2尺,寬2寸,寫上年月、地址和錢數,再由發行人加蓋印章,即可充當交易媒介。

 

春秋戰國時期,民間交易曾用「牛皮幣」,買家用牛皮一張寫上自己的姓名或特定符號付給貨主以作支付工具,貨主或其他持有這張牛皮的人可隨時向買家要求兌付家牛。當時還有一種名為「傅別」的票券,類似於今天的期票,上面寫有一行關於錢數的文字,中分為二,買賣雙方各執一半,到期合券相驗付款。賣方所執半券與裡布、牛皮幣一樣,均可轉讓。

 

漢武帝時,國用一時困頓,因皇家苑養了不少鹿,遂收集鹿皮製成白鹿皮幣,規定王侯宗室拜見皇帝或舉行其他重要的儀式,一定要用這種皮幣來襯墊玉璧。皮幣長寬各一尺,上面畫着彩色的圖案,邊緣以藻裝飾,一塊皮幣價值40萬錢,而玉璧僅值幾千錢。皮幣的象徵意義大於貨幣作用,實際流通範圍十分狹隘。

 

上述種種,至多只能算是紙幣的雛形,真正使用紙幣是從北宋開始。

bulb

音:〔普〕yòu;〔粵〕jɐu6,音「右」。

義:有圍牆的園林,通常指用作畜養禽獸的場所或菜園、果園之類。

bulb

音:〔普〕huì;〔粵〕kui2,音「繪」。

義:通「繪」,花紋。藻繢即華麗的彩妝

 

0901ph025
近代的交通銀行紙幣
0901ph025

北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中國出現了最早的紙幣──交子。交子原來只是私人發行的信用兌換券,最初出現在四川,「交子」就是四川方言,「交」即相交、相會合,「子」是語尾音。當時四川主要用鐵錢,體重值輕,大鐵錢1,000文可重25斤,經常要用車子拉錢,十分不便,紙質「交子」應運而生。先是由個別商人自行開出收據式的手寫票券,繼而由成都16家富商聯合發行銅版印刷的交子,券上有密碼花押,但金額是臨時填寫的。交子可以兌換成現錢,也可以直接用於流通。

 

有期限的國家紙幣

後來,私交子因信用危機而被廢,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政府設益州交子務,由國家壟斷發行官交子。官交子一切技術規定均仿自私交子,用紅、青(藍)、黑三色銅版套印,也有密碼花押,並加蓋本州州印。官交子有固定的票面金額,有一定的流通期限,三年為期(界),期滿即以新換舊。發行限額為每期1,256,340貫,並有發行準備金(「鈔本」)。官交子可以兌現成金、銀、錢以及度牒(度牒原是政府發給和尚的身份證,因做和尚可以免除許多捐稅,所以度牒能賣錢),而流通範圍基本上仍只限於四川,陝西、河東(今山西一帶)一度流行。

 

南宋會子改官辦

南宋有多種紙幣,其中以會子最為通行。「會子」是相會的意思,最初也是民間自由發行的匯票性質的票券。在宋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年)改為官辦,遂成法定通貨。會子形制長方形,紅、藍、黑三色銅版印刷,面額固定,原來只有一貫一種,後來又增發200、300、500文數種,票面上標明發行機關為「行在會子庫」。

 

與北宋交子相比,會子作為國家紙幣的作用和特徵更加明顯:第一、會子流通區域更廣。雖然會子使用區域最早只限於臨安附近的兩浙,但後來擴大到淮南、淮北、湖北、京西,遍及東南各路,發展為南宋流通領域中最主要的貨幣。第二、會子流通數量更多。會子初以三年為一界,每界限額1,000萬貫,較之交子已增發七倍;1247年又宣佈第十七、十八界會子永久通行,不再規定作廢期限,舊鈔可以隨時向政府兌換新鈔,流通中的會子數量成倍增加。

0901ph026
南宋會子
0901ph026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2月0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