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甚麼是中國的農曆曆法?

0801phn003_a
中國十二生肖圖
0801phn003_a

從《春秋》一書中可以大概看出:春秋時期的一年有十二個月。每個月以日月合朔那天為初一,稱為朔;最後一天稱為晦。春秋中期,古人就已經掌握了比較準確的朔望月長度,並能夠計算大致準確的朔日。春秋末期,出現了《四分曆》和19年7閏的閏周,古代曆法出現了新的進展。《四分曆》的年長為365.25日,並以19年7閏的規律置閏,也就是說235個朔望月和19年的長,從這裡我們可以推出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85日,比早先認識的一個朔望月長約為29.5日精確多了。

0801ph034
春分點的西移
0801ph034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的起算點,也是一個回歸年的開始。如果以十二地支來紀月的話,冬至所在的月應該是子月,冬至下一個月就是丑月,再下一個月就是寅月,依此類推。春秋末年,魯國人認為他們是周的後裔,因此使用周代的曆法,把歲首放在子月,後代稱為周正;鄭國、宋國認為他們使用的殷商曆法,把歲首放在了丑月,故稱為殷正;晉國、秦國以及一些比較小的國家,以寅月為歲首,傳說夏代的曆法就是以寅月為歲首,故稱為夏正。我們現在使用的農曆實際上也是以寅月為歲首,因此農曆有時候也叫夏曆。使用不同的歲首,都是由各諸侯國的習慣決定。

0801ph032
漢武帝像
0801ph032

漢代建立之初,各種制度都沿襲了秦的做法,曆法也不例外,仍然使用秦的顓頊曆。但顓頊歷經過一百年的積累,誤差已經相當大了,經常是初一、三十都能看見月亮,十五晚上出現缺月的情況。漢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一些天文學家測算到這年的十一月甲子日夜半,正好是日月合朔和發生冬至的時刻,是最理想的曆元。於是,太史令司馬遷上書漢武帝,要求下令改曆。漢武帝接受了司馬遷的建議,下詔書招集天文學家開始改曆,採用了鄧平和落下閎的改曆方案,並把元封七年改為太初元年,這曆法稱為《太初曆》。《太初曆》具備了曆法的基本要素,如二十四節氣、朔晦、閏周和置閏法則等,是中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曆法。

bulb

鄧平和落下閎

鄧平和落下閎都是漢武帝時期的天文學家,他們主張八十一分律曆,被漢武帝徵召到長安,參加改制曆法。

0801ph035
司馬遷像
0801ph035

由一行僧行所創的《大衍曆》共有七章:「步氣朔」討論如何推算二十四節氣和朔望弦晦的時刻;「步發斂」內容包括:七十二侯、六十四卦以及置閏法則等;「步日躔」討論如何計算太陽位置;「步月離」章討論如何推算月亮位置;「步晷露」計算表影和晝夜漏刻的長度;「步交會」討論如何計算日月食;「步五星」介紹的是五大行星的位置計算。這七章編次結構合理、邏輯嚴密,成為後世曆法編次的經典模式。

 

《授時曆》是中國古代最優秀的曆法,也是使用時間最長的曆法。從元代頒佈開始,歷經整個明代,一直到清初的三百六十多年中,使用的曆法實際上都是《授時曆》,只是名稱有所變化而已。另外,《授時曆》廢除了沿用了上千年的上元積年和用複雜分數表示天文資料的辦法,不僅大大減少了計算量,也保證了計算精度。

0801ph033
歲差成因圖
0801ph033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3月09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