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開合有序——古代的門

202143phn004
中國傳統建築的門有一定規制,圖為太原晉祠博物館的大門。(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43phn004

現今的門結構看似簡單,只有門身、門把手、門鎖及防盜眼等,相比古代的門便複雜多了,有門扇、門釘、門環、鋪首、門檻、門楣等,因為古時的門反映主人的身份地位,不能少看,正如《黃帝宅經》說:「宅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髮,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得如斯,是事嚴雅,乃為上吉。」「以門戶為冠帶」指的就是門戶代表屋主的身份。

 

門扇:「扇」是門的量詞之一,亦是門的最重要部分。中國傳統的門形制很多,但扇是門的主要結構,稱為「門扇」。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指「用木曰闔,用竹葦為扇。」古代的門主要由木及竹製成,門的形制有一扇、兩扇或更多扇。皇宮及寺廟的門因要顯得宏大,所以一扇門的門扇不少於1米寬,一般住宅用的一扇門的門扇,則不少於60厘米寬。

 

門釘:又稱「浮漚釘」,是指古時大門上橫豎排列的銅製圓釘,具加固作用。為何會有門釘?若門扇過大,一塊木板並不能做一門扇,這時便需要用多塊木板合併而成,工匠會在門板的後面加上幾條橫向的木條,再用門釘從門外面穿過門板固定在門後的木條上。

202143phn005
北京故宮的太和門有81枚門釘。(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43phn005

門環:古代沒有電門鐘,要找人開門就要使用門環,俗稱「響器」。通常門環安裝在門的中央處,方便當作把手之餘,亦可叩門之用。當客人在屋外要主人開門,便會將門環叩在門板上,發出聲響通知屋主開門。另外,當主人外出要鎖門時,古代的門鎖並非如現代般固定安裝在門上,而是用一把活動的鎖,扣於門環上。中國古代對門環有嚴格的等級規定,據《明史‧卷四十四》記載,在洪武四年(1371年),規定親王府四城正門以丹漆金塗銅釘環;洪武五年(1372年),規定公王府大門用綠油銅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規定公侯的大門用金漆獸面錫環、一品及二品官門用綠油獸面錫環、三至五品官門用黑油錫環、六至九品官門用黑油鐵環。

 

鋪首:又稱「門鈸」,為拉攏門扇用的金屬構件。平民百姓一般使用圓形的鋪首,宮殿、官員及寺廟的鋪首通常為獸面形。為何使用獸面?當中有一故事,《後漢書‧禮儀志》載:「以施門戶,代以所尚為飾。……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閉塞,使如螺也。」鋪首獸面的原形其實是螺螄,當螺螄遭到危險時會把頭縮回螺螄殼裏,十分安全,所以門上用牠的形象做鋪首,象徵門戶堅固安全,其後再演變為其他獸面的形象。

202143phn006
鋪首又稱「門鈸」,圖為上海玉佛寺門的鋪首。(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43phn006

門檻:古時稱「閾」,俗稱「門坎」,是門框下端的橫木條,有些材質為石質,具防塵、防風及隔音功效。古時門檻的高度一般是膝蓋的高度,因為古時門檻高度象徵着身份地位,愈有身份及地位的豪門大族,其門檻的高度愈高,「門檻」一詞其後引申為「界限」的意思。古代出入門檻都有禮儀規範,《禮記》:「大夫士出入君門,由闑右,不踐閾。」意指大夫和進士踏出君主門戶,應當順着門橛的右邊行進,不能踩踏門檻,因為古人認為門檻代表屋主的脖子或脊背,如果踩着則表示不尊重屋主。

 

門當:又作門擋、門墩,指放在大門口的抱鼓石、門枕石、石墩、石鼓等。這東西的作用不言自明,就是為了保護門框、門檻和大門的作用。不過在封建社會時賦予它很多等級觀念,大家熟知的成語「門當戶對」,深刻地表達了這方面的含義。

 

門簪:門簪在大門上既有實用價值,亦有裝飾意味,是用來連接大門上檻及中檻的構件。這大門上方的構件因形似古代婦女的髮簪,故稱「門簪」。門簪的數目會視乎門扇的大細而定,通常是雙數,二、四、六隻不等。門簪因有着美化大門的作用,所以工匠會加工美化,形狀多樣,如圓形、多角形、花瓣形等,有些更會寫上吉祥字句,例如吉祥、如意、福祿等。由於古代身份地位愈高的人,門扇寬度愈大,門簪的數量亦愈多,所以門簪有象徵身份的意義,成語「門當戶對」當中的「戶對」,指的就是門簪。

 

門楣:門楣是門框上方的橫樑,以固定門軸頂端的門臼,橫置在門框內上端的構件,一般都是用粗重的實木製作。門楣在古代同樣是反映屋主身份地位的象徵,例如成語「光耀門楣」。根據古代禮制,只有官員的住宅正門才能使用門楣,一般百姓不能裝設門楣。

202143ph001
門框結構(網絡圖片)
202143ph001
202143ph002
門楣結構(網絡圖片)
202143ph002

門枕石:門枕石設在門的下端,以承受門扇的重量及固定門軸,因此都用石料製作。門枕石一半藏在門框裏,一半露在門框外。由於有一半露在門外,所以門外的部分會加以美化,常見有獅子造型。

上載日期:
2024年04月15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