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奇書!奇書!奇書!——《山海經》

202134phn002
《山海經》是中國重要古籍之一(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34phn002

「山中有一種獸,形狀如羊一般,有九條尾巴、四隻耳朵,眼睛長在背上……有一個羽民國,該國的人身上長滿羽毛。還有一個國家,名叫卵民國,國人都會生卵。」 這些描述,看似天方夜譚,不可思義,卻實實在在出現在一部重要古籍——《山海經》之內。這書包羅之廣,內容之奇詭,歷代書籍罕能匹敵,堪稱百科全書式的「天下奇書」。

 

《山海經》是一部內容豐富的中國上古神話地理志,成書約於戰國至秦漢,是先秦重要古籍,由不同時代,不同作者,世代累積而成。它集古代地理學、方志學、動物學、植物學、礦物學、天文學、醫藥學、社會學、歷史學、人文學、民族學、神話學、宗教學和巫術學之大成,是了解早期自然環境、社會人文環境的珍貴資料。這書內容豐富、文字簡潔、順序獨特、結構完整。

 

《山海經》全書可分為山經、海經和大荒經三大類。其篇目幾經校定,曾有32篇,西漢時由劉向、劉歆父子(按:劉歆,約公元前50-公元23年,字子駿,後改名劉秀)校刊成18篇,估計自漢代至清代流傳期間,繼續有篇目和篇數整合變化,其字數也一直在增減變化之中。現通行本18篇,約三萬一千字,包括山經5篇(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通常稱「五臧山經」,或作「五藏山經」,臧、藏為古今字)、海外經4篇、海內經4篇(分東南西北篇)、大荒經4篇、海內經1篇(不分東南西北篇)。

202134phn003
宋代三彩陶獸足鼓,重慶合川出土。這件鎮墓俑為鼓首牛足,推測與《山海經》中的「夔牛」有關。「夔牛」是一種「雷獸」,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展品。(圖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34phn003

內容及作者的爭論

現存古文獻中,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贊》最早提及《山海經》:「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關於《山海經》內容的年代,古來說法不一。有人認為「五臧山經」篇章的年代可遠溯至唐虞之際,又有夏禹以後史事,其中許多可能來自口頭傳說。清朝學者畢沅主張「作於禹益,述於周秦,行於漢,明於晉。」「五臧山經三十四篇,實是禹書。」其主張具代表性。但「五臧山經有關於鐵的大量記載,鐵器冶製在春秋始出現,戰國時才流行,這證明不是成書於禹時。一般認為《山海經》部分資料極古,主體成書於戰國,完全成書不晚於秦漢之際。

 

關於《山海經》的作者,也是眾說紛紜,燕、齊、秦、楚、洛,不一而足。有東人(燕、齊)說,西人(中國西部)說,而北人說和南人說是長期以來討論的焦點。北人說主要有秦人說和中原洛陽人說。法國漢學家馬伯樂認為「山經」作者是洛邑人,顧頡剛則主張非一人所作,作者為秦人。有人主張「海經」有北方齊國、燕國人的手筆。神話學學者蕭兵推測,此書可能是東方早期方士根據雲集於燕齊的各國人士編纂整理而成。另一神話學學者袁坷主張 《山海經》作者為楚人或楚地人,因《山海經》有神巫的記載,與戰國時楚地巫風流行很相近。中國科技史專家呂子方、歷史學家蒙文通等認為有巴蜀人的手筆。蒙文通考證《山海經》,指出可能是巴蜀地域流傳,代表巴蜀文化的典籍。而《山海經》中無麥的記載,說明它不產於北方。上述各種說法均有偏頗,如果不是一人一時作品,這矛盾就容易調和了。

 

篇目順序不合常理

《山海經》所寫的「海」,並非海洋的意思,而是指當時尚不屬華夏的偏遠地區,即《爾雅》的「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當然,隨着歷史發展,後來夷、戎、蠻、狄逐漸融入華夏。按從內到外的順序,「山經」為華夏域內最核心地區,邊疆區域稱為「海內」,較遠的稱「海外」,更遠的稱「大荒」。各篇字數懸殊。《山海經》18篇共有三萬多字,〈西山經〉、〈北山經〉字數多至四五千,〈海內南經〉則只有三百多字,〈海內東經〉去除「岷三江」篇後,郭璞所加的「水經」內容,更加只有一百多字。

 

值得注意的是,緊接第13篇〈海內東經〉之後,有「建平元年四月丙戊,待詔太常屬臣望校治,侍中光祿勳臣龔,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臣秀領主省」字樣,這個劉秀題署,並不附於最末一篇〈海內經〉後,說明現行本的篇目順序可能不是當時的原貌,「海外經」以後的篇目,不排除劉秀當時並未編入,是後人附上的。

 

這書在編排方面亦有矛盾,例如一處記載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另兩處記載為應龍殺夸父。《山海經》的篇章排序,按一般處理應由近及遠編排,應該是山經、海內經、海外經、大荒經,但是現通行本卻是按「山經—海外經—海內經—大荒經—海內經」,頗為雜亂,不合邏輯,有悖常理。山經、海經、荒經也各有自己的方位順序,編排順序互相抵牾。這可能說明:書成於眾手,後世編定者也難以協調,只能照舊。

202134ph001
宋刻池陽郡齋本《山海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202134ph001

內容豐富龐雜

《山海經》是一部甚麼性質的著作?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種說法:

一、地理學著作。西漢末年劉歆在其《上山海經表》中首次言及《山海經》的性質時即有此說。

二、神話類著作。袁珂《山海經校注序》說:「《山海經》匪特史地之權輿,亦神話之淵府。」其《中國古代神話》亦說:「現存唯一的保存中國古代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經》。」

三、小說類者作。《四庫全書總目》將《山海經》歸入為小說類項目。

四、巫覡或方士之書。魯迅、袁行霈等認為《山海經》屬巫覡或方士之書。

此外,還有學者認為《山海經》是一部氏族社會志,以山為經的方物志,神話政治地理書。

因此,歷代書目歸類頗有出入。

 

《山海經》消失的圖畫

古代有左圖右史之說,《山海經》本有圖畫,文字可能依圖畫內容敍述而來。東晉陶淵明有《讀山海經》組詩13首,其中有「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的句子。《山海經》的成書頗似《周易》,先有卦象,後有經文的成書過程,也是應先有圖冊,後有文字。

 

《山海經》應該是一部地理地圖冊的解說詞,是一部圖解性質的著作。在基本的圖解文字中,夾雜大量講解古史神話傳說的敍事語言,如〈大荒東經〉:「有困民國,勾姓,黍食。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其中「方食其頭」一句,說王亥(應即夏代商國部落第七任國君)正在吃鳥頭,是明顯的圖解文字。據《山海經》記載,有的在吃蛇頭,有的正在捕魚,有的正在耕田,非常明顯的現在進行時態。不過要注意並非圖片都能涵蓋所有文字內容,比如每座山的資源、動植物的叫聲。不像現今有多媒體技術,古代圖畫承載不了那麼多信息,但海內經、海外經、大荒經肯定是有圖的。

 

歷代注家和研究者對《山海經》古圖的推測,大致可歸納為禹鼎說、地圖說、壁畫說和巫圖說四種。持禹鼎說者認為,《山海經》古圖本於九鼎圖,《山海經》為禹鼎之遺象。禹鼎,據傳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後,用天下九牧所貢之金(青銅)鑄成九鼎,以象徵九州。持壁畫說認為屈原是看了這些壁畫才寫出《天問》。巫圖說認為《山海經》是古代巫書、祈禳書,據古代巫師祭祖、招魂、送魂、禳災所用的巫圖和巫辭寫成。此外,也不排除是出自原始人或先民的岩壁畫,曾有研究學者引用陰山岩畫以解讀《山海經》。

 

這些古圖已亡佚,南朝張僧繇繪製、宋代舒雅重繪10卷242幅圖也失傳。現存最早《山海經》圖來自明朝胡文煥本、蔣應鎬本。清代以吳任臣圖本最早,流傳最廣,其圖部分源自舒雅的重繪本,部分採自胡文煥圖本。另有汪紱本的圖像407幅,多別出心裁。

202134ph002
《山海經》十八卷 (晉)郭璞傳, (明)蔣應鎬繪的明刻本。
202134ph002

《山海經》為何被稱為經?

經,本指織物上縱向的絲或線,跟緯相對,後來指典範、權威、長盛不衰的著作,或宗教典籍,即經典,多與宗教或大的學術流派有關。中國傳統經典有儒家「十三經」,還有道家道教經典如《道德經》、《南華經》等,其他世界性宗教經典有佛教《大藏經》、伊斯蘭《古蘭經》、猶太教及基督教《舊約》等。中國典籍的經典化有一個過程,最早始於春秋戰國,例如《墨子》中有〈經〉、〈經說〉等篇目,李悝(公元前455-前395年)有《法經》。儒家經典如《詩》、《書》則要到西漢才開始稱「經」。

 

無宗教依附,無官學地位的《山海經》因何被稱為經?清代學者郝懿行認為《山海經》之「經」本為經歷、推步、經行之意。有人認為其「經」字就是經典的意思,《山海經》稱「經」是典籍流傳整理的需要,以契合西漢以來社會政治文化需要與經典化潮流,袁珂則認為《山海經》的「經」字是劉秀整理時加進去的。

作者:
上載日期:
2023年10月3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