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0610ph001
0610ph001

中國成語的起源、典故及意思,每每與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每一句成語背後,往往隱含很多歷史故事、古代名人、風俗等知識。中國大部分成語源自神話傳說及寓言故事,神話傳說體現了人民大眾對自然界,以及社會生活的一種天真的解釋和美好的嚮往;寓言故事則透過假託的人或物來說明某個道理和教訓,往往帶有勸戒或諷喻的意思,例如「狐假虎威」、「鷸蚌相爭」等。

 

中國歷史悠久,許多精彩又富教育意義的歷史故事,記載於文化典籍中,前人從中加以概括或提取,便產生了一些成語。例如「紙上談兵」、「臥薪嘗膽」等。中國擁有極豐富的古典作品,流傳千古,形成經典,如《詩經》、《論語》、《孫子兵法》等,當中包含哲理名言,言簡意賅,反映恒久不變的生活經驗,做人道理,因而成為成語的極佳素材,例如「知己知彼」、「不恥下問」等。

 

成語大多從歷史故事、神話寓言或經典名言概括而來,故不能單憑成語字面意思來理解,否則容易發生誤解,必須了解來源、典故及其發展變化,才能真正理解真正含義。例如「四面楚歌」字面意思指,「四面都是楚國的歌曲」;其實道出秦末漢王劉邦打敗楚霸王項羽,把他困於垓下,項羽夜間聽到四面楚歌,以為楚國已被劉邦佔領,軍心動搖。其真正含義是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助的困境。此外,也有根據生活、勞動經驗,創造出相當數量的成語,這些成語生動活潑,但背後不一定有典故,可單從字面了解其含義,例如「同病相憐」、「苦盡甘來」等。

 

成語的基本形式是四字格,但原文多是一段話語,這就需要改造原文,壓縮成四字。這格式能符合漢人成雙作對的心理,容易上口,內容又含蓄豐富。例如: 北朝樂府《木蘭辭》:「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簡化成「撲朔迷離」。 《詩經‧國風》:「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簡化成「一日三秋」。

 

熟悉成語意義的發展變化,不要望文生義。例如「不求甚解」出於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意即喜歡讀書,只追求精神實質的理解,不拘泥一字一句的解釋,顯然是褒義。但現今指學習不認真,不求深入解釋,屬貶義。

 

成語還常在本義基礎上產生比喻義。例如:「雨後春筍」本指「春天雨後竹筍長得又快又多」,現比喻某種事物大量湧現或蓬勃發展。「水落石出」本是描寫風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後來比喻真相大白。

 

成語有別於諺語、歇後語和慣用語,成語多由四字組成,多有出典可查,書面語色彩。諺語由固定的語句,字數不固定,例如恨鐵不成鋼、新官上任三把火;歇後語由前後兩部分構成,前面像謎面,後面像謎底。例如: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慣用語多為三個字,構成動賓關係,例如開夜車、灌米湯。

作者:
上載日期:
2021年01月0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