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細數徽州逐漸消失的老手藝

30007phn017_01
補鍋匠人(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30007phn017_01

時代變化如流水一般,舊時常常在徽州鄉間村裏出現的老手藝人,漸漸遠離了人們的視線。回顧他們的身影,仍可以看到徽州淳樸的民俗和民風。

 

補鍋與鋦碗

昔日,徽州農村中經濟拮据,一口生鐵鍋燒破了一個洞或被鈍器砸了一條裂縫,也不捨得丟掉,補一補又能用上一年半載,此時,補鍋匠便有用武之地。他們為了全家老小的衣食溫飽,一年四季,挑着個黑不溜湫的擔子,穿行在風霜雨雪之中。

 

補鍋與打錫、打銅大同小異,少不了一隻風箱、一隻爐灶和一套修補工具。補鍋前,先得用鐵沙皮紙將破損處打磨清理乾淨,此類差事大多由跟師學藝的徒弟來做。師傅熔化鐵水,將燒好的稻草灰墊在鍋破損處之底部,再將紅紅的鐵水澆在破洞或裂縫處,迅速撒上一把草灰,用一塊巴掌大的包着細沙的麻布團,在上面反復摁壓,鐵水冷卻後,自然與破損處「天衣無縫」,再用鋼刮刀、鐵沙皮紙刮磨疤痕及不平之處,如此這般,一口鍋旋即補好。

 

舊時居民農戶家中瓷碗破了,也會有鋦碗師傅幫忙修補。鋦碗俗稱「打騎」,師傅的「行頭」十分簡單,一支小車鑽,一把小釘錘,一些小鋦釘(狀若釘書釘,但寬些粗些),帶上這些就能成行。師傅喜歡在村中人群紮堆的地方擺開攤子。鋦碗手法同樣簡單,沿裂縫兩邊「咕吱,咕吱」對稱鑽上兩眼(眼不能鑽通,這是絕活所在),卡上鋦釘,用小釘錘輕輕敲牢,一隻碗要鑽多少眼鑲幾枚釘,由裂縫長短而定。打上幾道「補丁」的碗盤,蜈蚣腳似的就像醫生開刀後縫線一樣,是有點醜,但不礙事,既不漏水也不扎手。但歷來通達情理的東家是不能用「補丁碗」招待客人的,過大年更加忌用,怕「打破相」的盤碗盛飯菜不吉利。

 

編笊籬

過去,常年行走在徽州鄉間,靠編鐵絲笊籬、鐵絲火熜簾維生的民間藝人大多來自江北的安慶、皖北蚌埠的鳳陽等地區。他們多為一二人結伴成行,有兄妹,有哥倆,有夫妻。那時,自然災害經常肆虐,每逢災年,又旱又澇,莊稼無收,懂點手工技巧的農民們便懷揣一門手藝,從北邊來到皖南山區,做些小本經營,以期養家糊口。

 

編笊籬、編火熜簾的人,身上背滿了大大小小的鐵絲笊籬和鐵絲火熜簾,有的還捎帶出售老鼠夾。他們操着濃重的江北口音,走街串巷,出沒鄉里,四處叫賣。有的為了顯示其高超的雕蟲小技,根據東家所需的尺寸規格,用不同粗細的鐵絲現編現賣。生意好時,一時興起,手中編着,口中唱着在江北一帶流行的、也只有江北人才能聽得懂的曲調。不一會兒功夫,一隻客戶所需的家雜旋即誕生。舊時鼠患成災,老鼠夾也很好賣,經濟實惠,且送貨上門,群眾十分歡迎,成為編笊籬師傅不可小視的生意。

30007phn018_01
笊籬(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30007phn018_01

淘金

徽州山上多礦,河沙藏寶,在過去的年代裏,曾活躍着一支支靠沙裏淘金來維持生計的隊伍。他們帶有兩把小鐵鋤,一把上寬下尖三角形,一把寬若鋤草耙的扳鋤,挑着一隻寬約三十五公分、長約七十公分、狀如小木船的淘金船盆(盆用樟木打製,常年浸水不易黴爛),腰間繫一隻盛放金沙的小竹筒,輕裝簡從,常年活躍在徽州各地的大河小溪中。

 

淘金者多在藏有金屬礦藏的高山之下的河流中淘篩,因山上的礦石隨着雨水及山洪的沖瀉,部分金屬沙石便沉甸於河底沙堆之中。淘金者先用寬扳鋤扒去上層的粗大鵝卵石,再用尖嘴鋤挖出顆粒狀的細沙,置於小木船中,加水揺晃攪動,並反復放在水中簸篩,使其除去雜質。經過三番五次的「去粗取精」,不含金的廢沙被淘汰出去,剩在「船」底的金沙,在陽光照射下熠熠閃光,淘金者會將金沙小心翼翼地倒進腰間小竹筒內。據淘金者介紹,一天能淘得十克左右的金沙,那就算運氣好了,因為有時忙乎半天,卻一無所獲,也是常有的事。

 

彈棉花

彈棉花一般兩人一班,師傅帶着妻子或者徒弟當幫手。拆舊棉、擦老絮這類粗活皆由幫手勞作。過去鄉下經濟實力稍好的人家才買得起新棉花彈棉絮,在那計劃經濟流行發放棉花票的年代,人口少的住戶,一二年也難湊齊一床新絮的棉花份量,加之大多農戶經濟拮据,只得將睡了十幾年甚至幾代人的已經發黃變硬的舊絮拆開重彈翻新一下。

 

彈棉花工具簡單,一張長盈6呎的木弓上面繃着一根韌性極強的牛筋,一隻木錘,一面壓揉棉絮的圓形木板壓模,一把上面布滿銳利鐵丁、用來粉碎舊棉絮的擦板,還有幾錠用於固定棉絮的紗線。彈棉花的加工費按重量計算,如東家要求網紗加密,得另外加錢。如是替行將結婚兒子彈的鴛鴦絮,聰明的彈花匠會用紅綠紗線在棉絮上做成兩顆紅心喜相連、鴛鴦戲水等圖案,或者做上「美滿姻緣」、「天作之合」、「白頭到老」等吉祥字樣。

30007phn019_01
彈棉花工匠(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30007phn019_01

騸雞

喜愛養豬養雞,是鄉下人的傳統習慣。每年開春,勤快的農家總要讓抱窩的母雞孵一二窩小雞仔。長大後雞可賣,蛋可賣,用它換來食鹽、醬油、火柴甚麼的,它可是家庭主婦得心應手的「小銀行」哩!人們多喜歡母雞,因牠能生蛋,雞肉又營養,公雞生性好鬥,不長肉,常常為爭食、爭「妻」打得頭破血流,所以歷來有「好鬥的公雞」一說。要讓牠去性欲多長肉,得騸了牠的命根子──睪丸才行。

 

每年夏末秋初,當年孵的小雞已長大,此時,專取公雞睪丸的騸雞師傅在各地鄉村忙碌起來。他帶着一隻捕雞的小網,一隻竹片繃子,一把小刀,工具十分簡易,騸雞的過程也較間單。用網捉住公雞後,捆好雙腳,將雞頭扭在翅膀底下,此時公雞已失去反抗逃遁的能力。騸雞者把昏迷狀態下的公雞置於雙膝之上,用利刀在雞腹上剖開寸把長的口子,將富有彈性的竹片繃開刀口,小心翼翼地把手術刀探進雞腹之中,割下兩枚腰果般大小的睪丸,放在碗內清水中,讓主人驗看,說明已將其性欲「斬草除根」。

 

手術完畢,捏合創口,扯下一把雞絨毛敷在刀口之上,將雞鬆綁放行,獲赦的公雞馬上逃之夭夭。一時三刻過後,那刀口就自行癒合。被騸的公雞再也沒有「尋花問柳」的邪念,也失去了司晨打鳴的本能,代表陽剛之氣的雞冠也萎縮了許多,渾身的肉卻一個勁地瘋長。一隻被騸的公雞,少說也有四五斤重呢!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8月1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