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杜甫

0409ph025
0409ph025

杜甫出身在鞏縣(今河南鞏義)一個具有詩書傳統的舊世家。十三世祖杜預是博學多才的晉代名將,祖父杜審言是著名的文學之臣。深厚的家學為杜甫早年「讀書破萬卷」提供了有利條件。

 

杜甫的政治抱負是輔佐君主,救濟天下,使堯舜時代的清明之治在當世重現。但動亂的時代使他有志難伸:少年漫遊齊魯、吳越,中年落榜困守長安,44歲出仕卻遭遇安史之亂,晚年因兵禍四處漂泊,59歲病死在孤船上。坎坷的人生和長期淪落社會下層,使杜甫逐漸走向人民,成為一位替黎民呼喊的偉大詩人。

 

人生際遇對杜甫的詩風的形成具有直接影響,亦概括了杜甫的詩路發展歷程。少壯遊歷時期杜甫對自己未來充滿信心,詩風豪邁奔放;困居長安時期憂思深沉,開始寫出揭露社會危機的重大篇章;陷賊與從政時期描寫安史之亂,詩風激切淋漓,情緒悲憤沉痛;羈旅巴蜀時期心情閒適,詩風轉為清新活潑;滯留夔州時期總結興衰,詩風蒼涼沉鬱、詩作美麗精緻;漂泊荊湘時期步入艱難人生的最後階段,詩風蒼涼悲鬱。

 

雖然半世潦倒,但杜甫矢志不移,他以詩歌為武器,記錄時代,為民請命。早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前,杜甫就在作品中揭露上層官僚驕奢淫逸的生活,敏銳地覺察到盛世表像下隱伏的危機。《麗人行》諷刺了楊氏兄妹荒淫驕縱的生活,「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觸目驚心地展現了貧富之間的尖銳對比。在安史之亂中,杜甫用詩歌描繪了兵災禍亂。名作《春望》傳達的國破之恨與思家之憂感人至深;組詩 《三吏》、《三別》揭露了統治者在平叛戰爭中的昏庸無能,強徵民丁的人間慘況;《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表達了自己甘願為天下寒士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真誠願望。這些反映時事、抨擊時弊、言志述懷的名篇奠定了杜詩「詩史」的詩壇美譽。此外,杜甫許多記述登覽行旅、友情親情和文藝評論的作品也十分優秀。

 

「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正是唐代詩人元稹對杜詩集前代藝術之大成,而又兼擅各種詩體的讚譽。從詩體來看,杜甫掌握了當時所有的一切詩體,並富有創造性地發揮了各種詩體的功能,為各種詩體樹立了典範;從形式技巧、語言音律來看,他的創新為歷代詩人開啟了許多法門,也因此而成為一些詩歌流派的始祖;從主題內容來看,他在反映社會現實和民生疾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成為唐代以後關懷現實的文人提倡詩歌革新的最佳榜樣;從思想內涵來看,作為中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之一,他的詩歌深刻地表現了愛國精神,是當之無愧的「詩聖」。

 

杜甫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宋代以後,杜詩的註家蜂起,號稱「千家註杜」。公元十一世紀,杜甫詩集傳入日本,十八世紀傳入英、法、俄等國。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1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