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陶淵明的詩酒人生

0406ph001
陶淵明
0406ph001

陶淵明(公元365?—427年),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他是東晉、劉宋交替時期的著名詩人。陶淵明的青少年時代是在柴桑的農村裡度過的,當時他的家境日益貧困,但還維持着一般中小地主的生活。家鄉周圍廬山、彭蠡湖(今鄱陽湖)的秀美景色,培養了他對大自然的熱愛。

bulb

劉宋

南北朝時南方的政權,由劉裕在公元420年建立。公元479年被大臣蕭道成篡位而亡國。

陶淵明早年對於老莊學說很感興趣,同時又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抱着建立功業的夢想。他的抱負很大,希望將來能把社會治理得像堯舜盛世一樣。但黑暗的現實未能讓他實現理想,於是理想與現實產生矛盾。這個矛盾貫穿着他的一生,既表現為出仕和歸隱的矛盾,也表現為歸隱以後內心的苦悶和憤懣。

 

為了建功立業和解決生活上的困難,陶淵明在29歲時開始做江州祭酒,但很快就感到厭惡而辭職回家。在公元398年第二次出仕,當上了桓玄的幕僚。桓玄是野心勃勃的將領,準備奪取東晉的政權。陶淵明發現他並不能幫助自己實現理想,又憎惡他的篡弒陰謀。同年冬天,陶淵明的母親孟氏去世,他便按照古代的規矩辭官回鄉居喪,從此在家鄉隱居了三年。這時期他的心情很愉快,寫了不少詩。

bulb

祭酒

古代的官職,負責禮教的教育工作。

陶淵明居喪期間,政局發生了劇變。公元402年,桓玄舉兵作亂,並在次年篡奪帝位。公元404年,劉裕起兵平定桓玄的叛亂,掌握了國家大權。劉裕給東晉王朝帶來一線希望,於是陶淵明又出任劉裕的參軍。這次出仕,陶淵明並沒有放棄自己最初的理想,現在暫且任憑時運變化,將來還是打算功成身退,像漢代的班超一樣,可見他作了再次歸隱的準備。這時劉裕正忙於討伐桓玄的殘餘勢力,陶淵明在劉裕幕中恐難有所作為。到了第二年(即公元405年),他便改任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這年八月又請求改任彭澤縣令,在官八十餘日,十一月就辭官歸隱了。辭去彭澤縣令,是陶淵明一生前後兩期的分界線。在此以前,他不斷在官僚與隱士這兩種角色中做選擇,心情很矛盾。這以後他堅定了隱居的決心,一直過着隱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靜。陶淵明辭去彭澤縣令後,對統治者始終抱着不合作的態度。他並非沒有再度出仕的機會,但是他拒絕了。劉宋時,名將檀道濟親自到他家看望他,這時陶淵明已經餓了好幾天,起床都困難了。公元427年秋,陶淵明生了重病,大概預感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九月寫了三首《輓歌詩》。兩個月後,便在貧病交加中與世長辭。親友們以簡單樸素的儀式安葬了他,並贈以「靖節先生」的稱號,後人也用「陶靖節」來稱呼他。

bulb

劉裕

劉裕(公元356—422年),字德輿。他原為東晉將領,曾平定桓玄之亂及兩次北伐中原。公元420年,他篡晉建立「劉宋」政權,是為宋武帝。

bulb

參軍

古代的地方官,輔佐地方長官處理軍務。

bulb

檀道濟

劉宋時名將,勇猛善戰,多次擊敗強敵北魏。可是宋文帝妒忌他的威望,在公元436年無辜殺害了他,他死前憤怒地說:「乃壞汝萬里長城!」這就是成語「自毀長城」的由來。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1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