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沉睡大漠的图书馆——藏经洞

敦煌石窟既是古代艺术的宝库,也是学术的宝库。二十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震惊了全世界,有关中国文化和丝绸之路的学术研究由此而改观。藏经洞中藏着历时近千年的五万余件文书、文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哲学、宗教等。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研究热潮,在世界范围形成一门新兴的学科,著名历史学者陈寅恪首先称之为敦煌学。

0509ph039
唐代回鹘文写本残卷。回鹘文为回鹘西迁(公元840年)后至十四世纪左右使用的主要文字。
0509ph039

敦煌石窟上千个,最有名的就是藏经洞。敦煌学研究者又把它叫做敦煌石室、鸣沙石室,在莫高窟编号为第17窟,位于大型中心佛坛式洞窟第16窟甬道的北壁。1900年,道士王圆箓雇用了一名师爷在今第16窟甬道设案抄写经书贩卖。师爷发现墙缝深无尽头,用手敲击,若闻中空之声,二人破壁而入,满窟文物蔚为大观,重见天日。

0509ph038
藏经洞(莫高窟第17窟)开在晚唐第16窟甬道北壁
0509ph038

敦煌遗书,大部分是写本,刻印本不多,按内容性质可分为宗教典籍、官私文书、中国四部书(经史子集)和非汉文文书四大类。新发现的材料大大丰富了中国史料,填补了许多历史记载的空白。文学史料更为突出,有许多新发现的诗词歌赋,民间俗文学的成就引起了重视,尤其是变文,虽然后来被禁止,但实际上是宋代平话的先驱。保存下来许多语言学和音韵学方面的古籍残卷,写本中的俗字、俗语随处可见,对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发展演变非常重要。还有一些遗书是用少数民族语言甚至外国文字书写的,如古藏文、西夏文、于阗文、突厥文、回鹘文等。再如医书、乐谱、舞谱、棋经、星占、历算和宗教文献等等,可谓包罗万象。藏经洞中敦煌遗画,总数亦可上千。这些遗画,现时大部分收藏在国外。有些是壁画的小样或粉本(画稿);有些题材则未见于壁画,是敦煌壁画的丰富和补充。还有些作品是从外地带来的,体现出敦煌与各地文化艺术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关系。

0509ph037
1994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敦煌举行
0509ph037

藏经洞发现不久,吸引了外国探险家的注意。第一个到来的是俄国人奥勃鲁切夫,1905年他取走遗书两大包。接着,1907、1908年,先后来了斯坦因、伯希和,拿走了遗书、遗画的精华。1910年,清政府下令将洞中文物全部移存京师图书馆,启运之前,许多卷子被王道士转移掖藏,运送途中和到达北京馆藏之前,官员雁过拔毛,窃取不少。1912年,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的橘瑞超、吉川小一郎,从敦煌王道士手中弄走遗书500卷。俄国人奥登堡1915年到敦煌,也从王道士手中得到遗书、遗画、彩塑,遗书现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敦煌宝藏早期遭受如此的劫难,致使文书愈加残缺、分散。

0509ph036
俄国人奥登堡(1863—1934年),佛教艺术史专家,1915年在敦煌获取了不少遗书、遗画和彩塑。
0509ph036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07月10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