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奇书!奇书!奇书!——《山海经》

202134phn002
《山海经》是中国重要古籍之一(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34phn002

“山中有一种兽,形状如羊一般,有九条尾巴、四只耳朵,眼睛长在背上……有一个羽民国,该国的人身上长满羽毛。还有一个国家,名叫卵民国,国人都会生卵。” 这些描述,看似天方夜谭,不可思义,却实实在在出现在一部重要古籍——《山海经》之内。这书包罗之广,内容之奇诡,历代书籍罕能匹敌,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天下奇书”。

 

《山海经》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中国上古神话地理志,成书约于战国至秦汉,是先秦重要古籍,由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世代累积而成。它集古代地理学、方志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天文学、医药学、社会学、历史学、人文学、民族学、神话学、宗教学和巫术学之大成,是了解早期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的珍贵资料。这书内容丰富、文字简洁、顺序独特、结构完整。

 

《山海经》全书可分为山经、海经和大荒经三大类。其篇目几经校定,曾有32篇,西汉时由刘向、刘歆父子(按:刘歆,约公元前50-公元23年,字子骏,后改名刘秀)校刊成18篇,估计自汉代至清代流传期间,继续有篇目和篇数整合变化,其字数也一直在增减变化之中。现通行本18篇,约三万一千字,包括山经5篇(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通常称“五臧山经”,或作“五藏山经”,臧、藏为古今字)、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分东南西北篇)、大荒经4篇、海内经1篇(不分东南西北篇)。

202134phn003
宋代三彩陶兽足鼓,重庆合川出土。这件镇墓俑为鼓首牛足,推测与《山海经》中的“夔牛”有关。“夔牛”是一种“雷兽”,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品。(图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34phn003

内容及作者的争论

现存古文献中,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赞》最早提及《山海经》:“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关于《山海经》内容的年代,古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五臧山经”篇章的年代可远溯至唐虞之际,又有夏禹以后史事,其中许多可能来自口头传说。清朝学者毕沅主张“作于禹益,述于周秦,行于汉,明于晋。”“五臧山经三十四篇,实是禹书。”其主张具代表性。但“五臧山经”有关于铁的大量记载,铁器冶制在春秋始出现,战国时才流行,这证明不是成书于禹时。一般认为《山海经》部分资料极古,主体成书于战国,完全成书不晚于秦汉之际。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也是众说纷纭,燕、齐、秦、楚、洛,不一而足。有东人(燕、齐)说,西人(中国西部)说,而北人说和南人说是长期以来讨论的焦点。北人说主要有秦人说和中原洛阳人说。法国汉学家马伯乐认为“山经”作者是洛邑人,顾颉刚则主张非一人所作,作者为秦人。有人主张“海经”有北方齐国、燕国人的手笔。神话学学者萧兵推测,此书可能是东方早期方士根据云集于燕齐的各国人士编纂整理而成。另一神话学学者袁坷主张 《山海经》作者为楚人或楚地人,因《山海经》有神巫的记载,与战国时楚地巫风流行很相近。中国科技史专家吕子方、历史学家蒙文通等认为有巴蜀人的手笔。蒙文通考证《山海经》,指出可能是巴蜀地域流传,代表巴蜀文化的典籍。而《山海经》中无麦的记载,说明它不产于北方。上述各种说法均有偏颇,如果不是一人一时作品,这矛盾就容易调和了。

 

篇目顺序不合常理

《山海经》所写的“海”,并非海洋的意思,而是指当时尚不属华夏的偏远地区,即《尔雅》的“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当然,随着历史发展,后来夷、戎、蛮、狄逐渐融入华夏。按从内到外的顺序,“山经”为华夏域内最核心地区,边疆区域称为“海内”,较远的称“海外”,更远的称“大荒”。各篇字数悬殊。《山海经》18篇共有三万多字,〈西山经〉、〈北山经〉字数多至四五千,〈海内南经〉则只有三百多字,〈海内东经〉去除“岷三江”篇后,郭璞所加的“水经”内容,更加只有一百多字。

 

值得注意的是,紧接第13篇〈海内东经〉之后,有“建平元年四月丙戊,待诏太常属臣望校治,侍中光禄勋臣龚,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领主省”字样,这个刘秀题署,并不附于最末一篇〈海内经〉后,说明现行本的篇目顺序可能不是当时的原貌,“海外经”以后的篇目,不排除刘秀当时并未编入,是后人附上的。

 

这书在编排方面亦有矛盾,例如一处记载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另两处记载为应龙杀夸父。《山海经》的篇章排序,按一般处理应由近及远编排,应该是山经、海内经、海外经、大荒经,但是现通行本却是按“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海内经”,颇为杂乱,不合逻辑,有悖常理。山经、海经、荒经也各有自己的方位顺序,编排顺序互相抵牾。这可能说明:书成于众手,后世编定者也难以协调,只能照旧。

202134ph001
宋刻池阳郡斋本《山海经》,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202134ph001

内容丰富庞杂

《山海经》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说法:

一、地理学著作。西汉末年刘歆在其《上山海经表》中首次言及《山海经》的性质时即有此说。

二、神话类著作。袁珂《山海经校注序》说:“《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亦神话之渊府。”其《中国古代神话》亦说:“现存唯一的保存中国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三、小说类者作。《四库全书总目》将《山海经》归入为小说类项目。

四、巫觋或方士之书。鲁迅、袁行霈等认为《山海经》属巫觋或方士之书。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氏族社会志,以山为经的方物志,神话政治地理书。

因此,历代书目归类颇有出入。

 

《山海经》消失的图画

古代有左图右史之说,《山海经》本有图画,文字可能依图画内容叙述而来。东晋陶渊明有《读山海经》组诗13首,其中有“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的句子。《山海经》的成书颇似《周易》,先有卦象,后有经文的成书过程,也是应先有图册,后有文字。

 

《山海经》应该是一部地理地图册的解说词,是一部图解性质的著作。在基本的图解文字中,夹杂大量讲解古史神话传说的叙事语言,如〈大荒东经〉:“有困民国,勾姓,黍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其中“方食其头”一句,说王亥(应即夏代商国部落第七任国君)正在吃鸟头,是明显的图解文字。据《山海经》记载,有的在吃蛇头,有的正在捕鱼,有的正在耕田,非常明显的现在进行时态。不过要注意并非图片都能涵盖所有文字内容,比如每座山的资源、动植物的叫声。不像现今有多媒体技术,古代图画承载不了那么多信息,但海内经、海外经、大荒经肯定是有图的。

 

历代注家和研究者对《山海经》古图的推测,大致可归纳为禹鼎说、地图说、壁画说和巫图说四种。持禹鼎说者认为,《山海经》古图本于九鼎图,《山海经》为禹鼎之遗象。禹鼎,据传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青铜)铸成九鼎,以象征九州。持壁画说认为屈原是看了这些壁画才写出《天问》。巫图说认为《山海经》是古代巫书、祈禳书,据古代巫师祭祖、招魂、送魂、禳灾所用的巫图和巫辞写成。此外,也不排除是出自原始人或先民的岩壁画,曾有研究学者引用阴山岩画以解读《山海经》。

 

这些古图已亡佚,南朝张僧繇绘制、宋代舒雅重绘10卷242幅图也失传。现存最早《山海经》图来自明朝胡文焕本、蒋应镐本。清代以吴任臣图本最早,流传最广,其图部分源自舒雅的重绘本,部分采自胡文焕图本。另有汪绂本的图像407幅,多别出心裁。

202134ph002
《山海经》十八卷 (晋)郭璞传, (明)蒋应镐绘的明刻本。
202134ph002

《山海经》为何被称为经?

经,本指织物上纵向的丝或线,跟纬相对,后来指典范、权威、长盛不衰的著作,或宗教典籍,即经典,多与宗教或大的学术流派有关。中国传统经典有儒家“十三经”,还有道家道教经典如《道德经》、《南华经》等,其他世界性宗教经典有佛教《大藏经》、伊斯兰《古兰经》、犹太教及基督教《旧约》等。中国典籍的经典化有一个过程,最早始于春秋战国,例如《墨子》中有〈经〉、〈经说〉等篇目,李悝(公元前455-前395年)有《法经》。儒家经典如《诗》、《书》则要到西汉才开始称“经”。

 

无宗教依附,无官学地位的《山海经》因何被称为经?清代学者郝懿行认为《山海经》之“经”本为经历、推步、经行之意。有人认为其“经”字就是经典的意思,《山海经》称“经”是典籍流传整理的需要,以契合西汉以来社会政治文化需要与经典化潮流,袁珂则认为《山海经》的“经”字是刘秀整理时加进去的。

作者:
上载日期:
2023年10月30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