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得而复失——简牍流失海外之因

202135phn012
很多简牍被外国博物馆收藏(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35phn012

进入二十世纪,简牍出土和以往大有不同,可说是近代简牍出土史上的转捩点。以往出土的简牍属偶然性质,而近代简牍出土是在科学方法下,有目标的发掘。出土的简牍数量不仅比以往多,而且保存也比较完善,只是由于近代中国简牍的出土是和欧洲的“探险家”活动密不可分,因而简牍刚出土就被运到海外,至今仍流散于多国的博物馆内。

     

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是第一个外国探险家在中国西北发现简牍。他于1900-1916年间,先后三次前往中亚及中国西部探险和考察,从中掠走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物。1901年1月18日,斯坦因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现丹丹乌里克遗址后,向已荒废的尼雅古城进发。1月22日,斯坦因从西面进入尼雅,一名队员偶然从看热闹的村民手中,发现有文字的木牍,精通梵文和印度俗语的斯坦因马上认出,这是用佉卢文字母书写的印度西北俗语文书。1月29日,斯坦因等人到达尼雅遗迹,并在该处停留两周,期间出土四十余枚汉文简牍及五百余枚佉卢文木牍。

202135phn013
斯坦因(左三)第二次到中国西域探险,图为在去新疆尼雅古城途中。(图片提供:文化传播/FOTOE)
202135phn013

佉卢文是古代印度的一种文字,早时通行于古代印度西北部和阿富汗地区,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公元前后几十年间开始传入中国新疆一带,公元三世纪后半叶,甚至成为和阗、鄯善(即楼兰)地区的流行文字。根据斯坦因发现的汉文简牍,有晋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的年号推测,这遗址至少荒废一千六百多年。2月13日,斯坦因离开尼雅返回英国。他第一次中亚探险后,将所获的文书委托法国汉学家沙畹(Emmanuel-èdouard Chavannes )研究。沙畹于1905年首先在杂志发表研究成果,至1907年再发表《丹丹乌里‧克雅、安迪尔发现的汉文文书》一文,正式公布斯坦因所发现的文书。

     

1906年4月,斯坦因开始第二次中亚探险。翌年2月,他又到敦煌考察,在疏勒河流域汉长城遗址中发现大批汉文木简和一些粟特文(Sogdian)、佉卢文、婆罗谜文(Brahmi)的文书。其后他到了敦煌莫高窟,从看管者王道士手中骗走大批敦煌遗书。这次考察,斯坦因获得汉晋简牍数百枚。1913年,沙畹根据这些汉文简牍及其他资料写成《斯坦因在东土耳斯坦沙漠中所获汉文文书》,公布斯坦因第二次探险所获的简牍和文书。

202135ph001
沙畹
202135ph001

1913年,斯坦因开始第三次中亚探险。1914年,他沿丝绸之路南道重访楼兰和敦煌,在敦煌汉代遗址中,获得木牍150枚,及至1930年2月,中国与瑞典合组成中国西北科学探险考察团,中方团员黄文弼于同年4月,在罗布泊沙漠北岸的一个汉代烽燧亭遗址,发现汉文木简71枚,其中有西汉宣帝汉黄龙、元延年号,迄今约二千年。他又在额济纳河一个古堡中发现汉代竹简数枚,在距吐鲁番城西20里的交河城雅尔岩,发现木牍数枚。1948年黄文弼出版《罗布淖尔考古记》一书,详细说明考察情况,发表71枚汉简的内容文字。

 

在同一考察团内,瑞典籍团员贝格曼,在额济纳河流域的居延(汉代张掖郡辖下)旧地,发掘出土过万枚汉简,这是1949年前出土汉简最多的一次。根据这批汉简出土地,所以这批汉简就以“居延汉简”而闻名中外。这批汉简于1931年5月底运返北京,由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马衡研究,傅振伦、傅明德协助整理。至1935年改由年轻学者向达、劳干、贺昌群、余逊主理。1937年抗战爆发,中断了汉简的整理工作。“居延汉简”由沈仲章几经转折,从天津经海路运到香港大学图书馆,而沈仲章将简牍拍照、剪贴、编号、排版、编写索引。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居延汉简又转辗运到美国国会图书馆。

 

1943年,劳干根据其个人所藏的汉简照片副本,在四川整理出版《居延汉简考释》及《居延汉简考证》。这两书在当时的条件限制下均未能附简牍照片。及至1957年,劳干在台湾出版的《居延汉简》图版三部才有部分简牍照片。另外,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57年,出版《居延汉简甲编》也附有部分简牍照片。

 

“居延汉简”比较完整的资料是在198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的《居延汉简甲、乙编》一书。这批简牍本身于抗战胜利后,经由当时旅居美国的著名学者胡适,向美国国会图书馆要求取回,经十余年交涉,美方才把居延汉简归还,现藏台北市南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之内。

202135phn014
居延汉简在北京展出(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35phn014
作者:
上载日期:
2023年09月06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