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有根有据——发现简牍的历史

202135phn009
山东济南孔府是史籍记载首次发现简牍的地方(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35phn009

史籍记载中国最早发现简牍,是在西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刘余在广建其宫殿时,破坏了孔子旧宅,并从孔宅的墙壁里发现数十篇写在简牍上的先秦典籍,皆以昔日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书写。由于这批简牍使用的文字在汉代已经不流行,所以汉人称为“古文字”。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这批出土书简每条记20至25字不等。孔子后人安国知道后,开始整理及研究这批简牍,最后整理出《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数十种古代书籍,并把出土的《尚书》和汉代流行的《尚书》版本对照,发现有七百多字不同,脱字数十个,出土《尚书》比汉代《尚书》多出十六篇,因此引起经学史上极具争论的“古今文经之争”。鲁恭王刘余可说是历史记录上,第一个发现古代简牍的人。孔安国则是中国第一个整理简牍的学者。

202135phn010
西汉经学家、孔子第十一代孙孔安国。(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35phn010

另一次重要发现是在西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著名的“汲冢书”出土。《晋书‧束皙传》所载,汲郡有一个名字叫不准的盗墓贼,盗窃了战国时代魏襄王(或称安釐王)之墓,墓中出土许多带字的竹简,据说除用作照明烧掉若干外,保存下来的竹简还有数十车之多。这批竹简后来被官府没收,由当时多名学者如:束皙、荀勗、和峤、傅赞以及秘书丞卫恒等人整理。经过长时期的研究,他们整理出古书75篇,共16种之多,其中《(竹书)纪年》13篇、《易经》2篇、《国语》3篇及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这批书因出土于汲郡墓中,所以后人称为《汲冢书》。据《晋书》记载这批简牍是用不染色的素丝编联起来。简长合古尺2尺4寸(约现今35厘米),每简写字约40字。一次墓中出土如此多的古书,可以说是中国简牍出土史上的重要事件。可惜,由于当时人对简牍的价值尚未充分认识,也没有刻意特别保存,所以不但简牍实物未能保留下来,甚至出土那么多的古书,今天也多数无法得见,只能读到篇名。

      

至宋代,有两次发现古代简牍记载,一是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据《邵氏闻见录》卷二十七所载,在天都(今甘肃固原西北)出土装有“木简札”的瓦器。木简形式上广下狭,约长一尺,简上文字为草书,还写有红色的字,标明物品数量,简上有章和年号,章和是东汉章帝年号,由此可证明这批简牍是东汉遗物。宋代另一次出土简牍亦是在徽宗的政和年间,这是古代出土简牍中唯一留下来的一道檄书,内容如下(标点符号为后加):

        永初二年六月丁未朔二十日丙寅,得车骑将军莫府文书,上郡属国都尉中二千石守丞廷义县令三水,十月丁未到府受印绶,发夫讨叛羌,急急如律令。

 

永初为东汉安帝年号,永初二年即公元108年,可见这是东汉的讨羌檄文。出土前该简装在陶器中,由于时日久远,编绳腐烂,其他简册无法复原,仅这篇檄文尚可看到较为完整的句子。宋代正是金石学盛行的时代,这篇檄文出土立刻引起宋代学者重视。南宋黄伯思在《东观余论》书中对此檄文作考证和解释,可惜宋代后该简牍失存。这道檄文如参照《后汉书‧邓骘传》的记载,可以明白事情的原本,其云“延平元年,拜骘车骑将军……永初元年,封骘上蔡侯……其夏,凉部叛羌摇荡西州,朝廷忧之,于是诏骘将左右羽林、北军五校士及诸部兵击之。”由此可见,永初元年西羌叛乱,朝廷命车骑将军邓骘率军剿灭。这道檄书就是次年初即永初二年由邓骘发出,同年六月传至西州各郡。古代出土的简牍大多数亡佚,像这道檄文能保存下来,显然异常珍贵。它不仅使我们了解车骑将军西往讨羌,檄书下报等情况,而且还能校正史籍之误。

 

古代出土的简牍极为有限,即在金石学发展蓬勃的宋代,出土的简牍也仅仅停留在考证年代和考释文字方面,其价值还未被发现,因此可以说,真正有计划的发掘和研究简牍,则是从近代开始。

202135phn011
东汉安帝雕像(图片提供:聂鸣/FOTOE)
202135phn011
作者:
上载日期:
2023年09月06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