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有规有矩——简牍的五种形制

202135phn005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竹简(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35phn005

简牍虽然只有竹简及木牍,但当中也有不同形制。考古学家根据出土的简牍,大致分为五种,分别是简、牍、检、觚、楬,它们体积各异兼各有功能。考古发现的简牍,不仅为研究古代史提供了信史资料,而且对中国书籍发现史也有实物例证。

 

五种简牍形制

简,即简牍的最基本形式,用竹或木制成。古简长短不一,但也有定制,一般长约等于现在的23厘米。所获的边郡公牍和一般书籍,都是用这种简抄写成册。在汉代对抄写经书和正式诏令文书有具体规定。《后汉书》卷六十九载“编二尺四寸简,写《尧典》一篇,并刀笔各一,以置棺前,云不忘圣道。”武威所获的《仪礼》简,长55.5至56.5 厘米,相当于汉尺2尺4寸。最长的竹简是居延出土的诏书目录简,长达67.5厘米,合汉尺3尺,此即《汉书》上所谓的“三尺律令”。简的宽度也不均等,书写字行按宽度而有不同。一般宽0.5至1厘米的简,抄字一行,宽2厘米的简可抄写两行。

 

牍,形制为木段,长度与普通简相同,是一种比“两行”还宽的简,其宽度不等,大约4至6厘米,《说文解字》释为“书版”,所以记文字多数不上百字。一般用来抄写契约、医方、物品名目、户口,因此又有“籍”、“簿”之称。牍的另一用途是通信,边郡公牍中均有发现,一般均用一尺见方的牍来书写,所以信件又称“尺牍”。

 

检,检的用途有二:一是传递文书信件时,牍上面必须加一块牍,此即检,在检上面写上收信人和发信人的姓名叫做“署”。另一是传递机密时所用的封检,此即两块牍用绳子扎起,下牍称“函”,用以书信,上牍称“检”,封盖函牍。在绳结处加上封泥和捺下印章,叫做“封”。

202135phn006
木检(图片提供:尤亚辉/FOTOE)
202135phn006

觚(音孤 ),即呈三角形或方形的多棱形长木棍,整治过程简单,可直接用树枝刮削而成。觚可分三四面书写,用于练习写字、记事起草,或抄写檄书和小学字书。

202135phn007
敦煌汉简《武帝遗诏》觚(图片提供:尤亚辉/FOTOE)
202135phn007

楬,其形制是短而宽的木牌。木牌两则有小孔系绳,一般系在簿册或器物上,题写名称,犹如现代的标签。另在发掘过程中发现很多带字的薄片,几乎都是从简上削下来的,考古学者称这种载体为“削衣”。

202135phn008
木楬(图片提供:尤亚辉/FOTOE)
202135phn008

从简牍看古代生活

二十世纪以来发现的简牍,为研究春秋战国、秦汉、魏晋时期的历史、文化、思想、社会与制度等课题,增添更多确据可信的史料。战国简牍发现的数量较少,性质各异,主要有:书籍、占卜祭祷、遣策三类。书籍类如1956年长台关出土的残断简,从佚文中“先王”、“阁公”、“君子”、“三代”等术语和人名来看,是一篇属于儒家论述政治道德的文章。遣策即随葬品目录,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简,记录随葬品,如后世所说的流水账。 而郭店楚简的出土,则被学界形容为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

 

睡虎地、里耶及岳麓书院所发现的三种秦简,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书策、法律条文与地方政府档案三类,反映战国晚期至秦始皇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等方面的情况。   

      

敦煌、居延、罗布淖尔三地所获的汉简,所记内容虽广泛,但均属边郡公牍,类近于后代官衙之档案;武威汉简则属经书和医书;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的简牍均为先秦兵书,不过该墓还出土了一份完整的西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的历谱,是现存最早的历谱;其他地方所出的简策多为遣策和周秦诸子书籍,如河北定县出土的《诗经》、《儒家警言》。数量最多的走马楼吴简,则属三国时期地方政府案档文书,是研究三国吴国社会经济历史的宝贵资料。

作者:
上载日期:
2023年09月06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