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还原历史真相——简牍文化

202135phn001
陕西白水仓颉庙广场,二十名儿童高举《千字文》竹简并朗读。(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35phn001

简牍是古代的书写工具之一。简是竹质,牍是木质。简牍就是指用以书写文字的竹条与木板。它因制作便捷,成本廉宜,在古代大为普及。在纸张未发明之前,简牍记载了不少史实,上至皇帝诏书,下至土卒家书,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等内容。透过考古发掘,从简牍里,历史学家因此获得宝贵的历史资料。

 

制作简牍的工序是先将青竹筒蒸煮,用火烤使其“发汗”脱水,称为“杀青”,这是用以防止日后变形及被虫蛀。因此,后世也称竹简为“汗青”,引申为书册、史籍。杀青的竹简可打孔后将线穿过竹简连缀成册,也可不打孔,直接绑竹简。杀青后还要刮削竹简,使其表面平整,便于书写。

 

简牍大致可分五类形制:简、牍、检、觚、楬,它们体积各异兼各有功能。例如“简”主要用于公牍和一般书籍之用;“牍”一般用来抄写契约、医方及户口之用,因此有“籍”、“簿”之称。牍还有通信的用途,所以信件又称“尺牍”。

 

史籍记载中国最早发现简牍,是在西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刘余在广建宫殿时,破坏了孔子旧宅,并从孔宅的墙壁里发现数十篇写在简牍的先秦典籍。孔子第十一代孙兼西汉经学家孔安国研究这批简牍。因此,鲁恭王刘余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发现古代简牍的人;孔安国则是中国第一个整理简牍的学者。

 

在二十世纪时期,欧洲不少探险家来华,他们发现的简牍亦随之被运到海外,成为现今多国博物馆的藏品。最著名的是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他是第一个外国探险家在中国西北发现简牍。1900-1916年间,他先后三次前往中亚及中国西部探险和考察,从中掠走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物,当中包括在敦煌莫高窟所得的简牍。斯坦因获得这批简牍后,交给法国著名汉学家沙畹研究及发表研究文章。当时中国学者王国维及罗振玉虽然侨居日本,但也决心加入研究行例,他们写信向沙畹索取敦煌汉简的文字及照片资料。在无法看到实物的情况下,他们最终在1914年,于日本出版了《流沙坠简》一书,震惊中外学术界,被誉为中国研究古代简牍开创之作。

 

另一次简牍的重大发现是1930年,瑞典籍考古人员贝格曼(Folke Bergman),在现今甘肃省境内的额济纳河流域古遗址,采集到总计上万枚简牍,因为这批汉简出土地区是汉代张掖郡居延县,故称为“居延汉简”,为研究汉代社会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先后出土战国、秦、汉、三国以至西晋的简牍约数十次,所得简牍超过二十万件,为历史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当中有著名的马王堆汉简、睡虎地秦简、走马楼吴简、郭店楚简、里耶秦简。

作者:
上载日期:
2023年09月06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