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蔡元培如何由翰林变为教育总长?

202117phn012_01
1912年初担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图片提供:文化传播/FOTOE)
202117phn012_01

蔡元培曾获孙中山委任为教育总长,颁行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及课程标准,中国自此确立近代式的教育体制。蔡元培由晚清的翰林院编修变成民初的首任教育总长,究竟走过了怎样的道路?

 

蔡元培在1907年随驻德公使孙宝琦赴德国柏林留学,逗留大约一年,除学习德语外,一面履行承诺为商务印书馆编书。次年,蔡元培曾到巴黎一游,然后入莱比锡大学听讲,包括哲学、文学、文明史、人类学,前后达三年之久。其间,还特别注重实验心理学,并开始研究美学。他在给好友吴稚晖的一封信中说:“勉赴学问一层,……拾取零星知识,……而顾东失西,都无着落,惟终日手忙脚乱,常若债负,……所幸半佣半丐之生涯,尚可勉强过去。”

 

1909年蔡元培译德国哲学家包尔生著《伦理学原理》出版。次年,他编撰的《中国伦理学史》也出版了,这是国人研究中国伦理学史的第一本著作,有日译本,时至今日,该书在学术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911年10月,武昌首义,在一个月左右,各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史称“辛亥革命”。蔡元培见德国报纸上载有革命党人光复武昌的消息,“为之喜而不寐”,忽闻清廷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乐观态度顿时受挫。在给吴稚晖的复信中,谓“袁世凯者,必不至复为曾国藩,然未必肯为华盛顿,故彼之出山,意在破坏革命军,而即借此以自帝。”

 

蔡元培预科的可能性之一,是“袁军竟胜革命党而提军北行,逐满自帝”,并谓“此必不免于第二次之革命”。他把民国成立后几年的历史演变,看得了如指掌,可见他有过人识见。而大抵上蔡元培仍是持乐观态度的,在革命初起、成败未定的时候,他已打算回国了,于是取道西伯利亚东归,12月初抵达上海,当时孙中山尚未返国。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着手组织内阁,3日投票通过以蔡元培为教育总长。教育部于1月19日成立,颁行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及课程标准。中国自此确立近代式的教育体制,当时蔡元培四十六岁,正值有为之年。他在2月间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作为今后推行教育的蓝本,文中分教育为两类:一类是隶属于政治,另一类是超轶政治。前者以教育为达成政治目的之工具,包含“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后者以教育为完成最高理想而不受现实政治的拘束,包含“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蔡元培认为这些都是不可偏废的。

202117phn013_01
1912年1月21日,蔡元培(右三)出席孙中山(左四)主持召开的南京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图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17phn013_01

当时教育部提出的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近代中国教育界倡导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的理念,就是基于上述理论而形成。蔡元培非常重视美感教育,写有不少提倡美育的文章,世界观教育则是他对于教育最高宗旨所悬的观念,与大同世界的教育理想相近。

 

1912年2月18日,蔡元培受孙中山委派,担任专使北上,迎袁世凯至南京就大总统职,但袁不愿离开北京。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蔡元培代表孙中山致祝词。13日,发表《告全国文》后,离开北京,返回南京。

 

3月29日,唐绍仪组阁,蔡元培任教育总长。4月他从上海赴北京,到教育部视事。其间,于5月15日参加北京大学开学典礼并发表演说,强调“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但到了7月14日,蔡元培因不满袁世凯专权,辞去教育总长之职,与同盟会其他三总长一起退出内阁,离京南下。

 

1912年9月,蔡元培偕夫人黄世振、女儿威廉、儿子柏龄赴德国,是年冬天仍进莱比锡大学听课,并在文明史与世界史研究所进行研究。次年6月,因宋教仁被刺,蔡元培应孙中山之邀,一度返回上海,并在“二次革命”期间,连续在《民立报》上发表文章,斥责袁世凯独裁,鼓吹讨袁。“二次革命”失败后,他则偕眷乘轮船离开上海,再赴欧洲。10月抵达法国马赛,到巴黎附近的科隆布镇居住,学习法语并从事著译,同时参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直至1916年回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职。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5月04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