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明朝朱元璋葬在哪里?

1205ph014
明中都皇陵石刻群
1205ph014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共历16帝,统治中国277年。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扫平群雄,于1368年在南京称帝,在位31年,病逝于南京,葬于南京市东郊,是为明孝陵。朱元璋在开国之初,曾在老家临濠(今安徽省凤阳县)营建过明中都,同时还为其父母建造陵墓,称为明中都皇陵。皇陵石刻在现存帝王陵墓中数量最多,从历史或艺术价值上而言,皇陵石刻是其他帝陵石刻不能比拟。明孝陵则以规模庞大见称,是明朝其他皇陵的蓝本。

1205ph015
明太祖朱元璋
1205ph015

明中都皇陵是朱元璋为父母建造的陵墓,最初称为“英陵”,后改称皇陵。皇陵在凤阳县城西南8公里,中都城旧址西南10里太平乡(皇陵农场),建于洪武二年(1369年)。建筑规模宏大,有皇城、砖城、土城这内外三道城垣围绕。砖城周长6里多,土城周长28里。当时设有皇陵卫专司防卫,置陵户3,342户,作为日常供祭、看守、洒扫等。明中都皇陵神道两侧华表和石人石兽32对,目前尚存31对,从南向北次为:内侍2对、武臣2对、文臣2对、石羊4对、石虎4对、石马和牵马人6对、华表2对、虎4对、狮子4对、麒麟2对。雕刻精美,全国少见。它们虽是明洪武初期的作品,但是雕刻的工匠还是元代遗民,具有明显的元代艺术风格。即使在石刻较多的明、清帝王陵,也仅有12对或18对。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马皇后的陵墓,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的独龙埠玩珠峰下,松柏参天,浓荫蔽日,溪涧蜿蜒,流水潺潺。朱元璋当皇帝不久,就看中紫金山南麓的独龙埠,并在洪武九年(1376年)筹建陵园,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初步建成,第二年葬入马皇后,大约因马皇后谥号“孝慈”,所以称为“孝陵”。洪武十六年(1383年),规模巨大的孝陵大殿落成。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葬皇太子朱标于孝陵之东,号称“东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葬入朱元璋。陵墓的全部工程一直延续到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才算竣工,前后费时达30年之久。明孝陵自最前面的下马坊至后部的方城,全长2.62公里,垣墙周长22.5公里,相当于当时京城城墙长度的三分之二,可见规模之庞大。孝陵的布局及形式与北京的十三陵相同,但规模大于十三陵的任何一陵,可见它们都是以此为蓝本。

 

明孝陵的陵园大门外保留有三件明朝重要碑刻。一件是刻着“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下马牌坊,意思是说已到了孝陵的入口处,为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大小官员必须下马步行,一件是刻着“神烈山”三个大字的石碑,还有一件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所立的“禁约碑”,重申严加保护孝陵的条约,不许任何人破坏“龙脉”。门内有明成祖朱棣所撰“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记述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功德。

1205ph017
明孝陵方城
1205ph017

碑亭后为神道,自东向西两侧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华表、武将、文臣等15对石刻,体现了明初的艺术特色。孝陵的神道是曲折的,不像唐宋皇陵的神道那样平坦笔直。弯曲的神道显得更长,一眼看不到头,陵园主体建筑深藏不露,有一种神秘感,还有一个传说指朱元璋曾夸下海口,要让东吴皇帝孙权为他看大门。梅花山是孙权的陵墓,神道以梅花山为屏障和门户,孙权真的成了“看大门”的角色。

 

走过神道,经御河桥即到陵门。门内陈列着清朝皇帝谒陵时留下的墨迹碑刻,其中御碑亭内有康熙皇帝手书的“治隆唐宋”碑和乾隆皇帝的行书诗碑,都是对朱元障的赞颂之词。过了陵门,即当年“祾恩殿”所在,现在只剩石砌殿基。后面是一座高约二十米的方形城墙,称作方城。中间一条拱形的墓门隧道直达墓门。

 

方城后面是独龙埠,上有宝顶和宝城,即明太祖地下宫殿所在地。宝顶是直径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周围以砖砌宝城约1公里许。宝顶上树木参天,其下为明太祖的地下宫殿,可能建有和北京定陵类似的整套地宫建筑。

1205ph016
明孝陵御碑亭内的石碑
1205ph016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7月06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