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纺织蕴藏的中国文化

0819ph024
甲骨文帛、丝、桑和蚕
0819ph024

文字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此纺织与文字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在已发现的甲骨文中,以“糸”为偏旁的字有一百多个。汉代《说文解字》以“系”为偏旁的字有二百六十七个,以“巾”为偏旁的字有七十五个,以“衣”为偏旁的字有一百二十多个。南北朝《玉篇》中收录与“糸”相关的系、丝、素、索等七部共计四百余字。而宋本《玉篇》中则收“糸”部计四百五十九字,“巾”部一百七十二字,“衣”部二百九十四字。至清代《康熙字典》中仅“糸”部就收有约八百三十字,又较宋代增加了数倍。

 

纺织生产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就有很多以纺织为题材的作品。例如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就有许多关于纺织的描述。唐宋诗词,与纺织相关的句子更是不胜枚举,唐代白居易、王建、元稹等,宋代苏轼、辛弃疾等,都留下了一些纺织有关的诗篇或词句。其中以白居易的《缭绫》诗最为精彩,诗人将缭绫之精美和织作之复杂,描述得淋漓尽致。明清时期,有些小说对纺织生产情况和纺织品的描述也非常细腻,如《醒世恒言》、《金瓶梅》和《红楼梦》等书中有关当时纺织生产、贸易情况和织物品名的描述皆通篇可见。

 

古代纺织与礼仪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服饰和色彩上。古代服饰是社会等级的象征,其中以表现贵贱等级的十二章纹最重要。这组纹样由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十二种图案组成,几乎汇集了中华民族全部的文化价值观,如龙的神圣观、粉米的生存观,黼黻的政治观等,它自西周开始出现,一直到清代,涵义始终一贯,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仪标志。至于色彩,则以正色和间色的观念来体现古代礼仪。古人以青、赤、黄、白、黑为五方正色,以绿、红、碧、紫、骝黄为五方间色。正色为尊,间色为卑。不同等级和阶层的人,在各种不同场合,衣服的颜色是有规定,否则会被视作僭越。

bulb

十二章纹

十二章纹是“古帝虞舜汇集昔人所作之服饰,而制为定典者也”。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光明;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变化;华虫(雉属)取其有文章之德;宗彝(祭祀礼器,上有虎、蜼之形)取其勇猛智慧;藻,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滋养;黼(绣在古代礼服上的半黑半白的花纹),取其决断;黻(绣在古代礼服上的半青半白的花纹),取其明辨。前六章绘于衣,后六章绣于裳。凡天子之服,十二章全备。日、月、星辰,虽公爵亦不得用。山、龙,则侯伯禁用。成年男子以下,则依次递减。

0819ph025
平金龙纹蓝罗袍(明衍圣公一品官服)
0819ph025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亦是建立在男耕女织的基础上,所以古人有着根深蒂固的“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的观念,这种观念后来成为刻板的性别分工模式。在发掘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时,曾发现一有趣现象,即随葬品中有纺轮的墓,一般还会有石刀、石磨盘和陶器,没有石镞;随葬品中有石镞的墓,还会有石斧、石和陶器,没有纺轮。这一差异,显然是由于墓主人性别不同所致,这反映了当时男子主要从事狩猎和农耕,女子主要从事家务和纺织的明确劳动分工。

0819ph026
唐代妇女俑
0819ph026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1月27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