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金銀幣在何時面世?

0901ph022
西漢時期的金餅
0901ph022

金銀很早就成為人們喜愛的裝飾品。後來,金銀又因其天然的優勢而逐漸成為貨幣。質地均勻,可以任意分割或熔合;質量經久不變,量小值大,便於攜帶和儲藏。黃金的採集難度和冶煉技術要求遠低於白銀,所以早期黃金的產量比白銀多,價值比白銀低,在亞洲,黃金與白銀之間的價值比達到1:8,黃金的使用範圍也比白銀廣。

 

爰金是現存最早的金幣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是盛產黃金之地,「黃金珠璣犀象出於楚」,因此鑄有爰金等餅狀或塊狀的金幣。爰金,俗稱「金餅」、「餅金」、「印子金」、「金鈑」,是迄今已有實物作證、中國最早的金鑄幣。

 

爰金鑄成扁平的塊狀,塊內有若干方形、圓形金印,印文一般兩個字,一是「爰」字,另一是地名。爰金以鈐印「郢爰」者為多,郢是楚國的都城,即現在的湖北江陵。後來楚國屢次遷都,於是又有「陳爰」、「鄟爰」等。每塊金幣上的鈐印數目不等,曾經發現過帶有60個印記的爰金,每一鈐印的小方塊重量也不同,重的達20-30克,小的只有4-5克,成色一般在95%以上,有的達99%。

0901ph020
戰國時期的郢爰金版
0901ph020

宋元銀錠以輕重論值

為了使用方便,歷代多把白銀鑄造成一定的形狀,主要是鋌形和餅形。「鋌」源於「梃」,原指木棍,銀鋌就是長條狀或板狀的銀塊。「鋌」與「錠」讀音相近,北宋以後,民間口語常常稱白銀為「錠」,鋌字使用日少,銀鋌於是改稱銀錠。

0901ph023
宋代銀錠
0901ph023

自元朝迄清末民初,銀錠以船形為主,這種「元寶」銀成為通用的銀鑄幣形式。元寶的船形制式雖然落後,但與中國人攜帶錢財的習慣相適應。從前中國人攜帶錢財,經常是用布包好纏在腰間,所謂「腰纏萬貫」即由此而來,船形正是便於纏在腰間,左右各一個。

 

最大的元寶重達500兩,常見的則為50兩,也有5兩、10兩的小元寶,上面一般鑄有文字,如鑄造地名、重量和銀匠姓名等等。元寶仍為秤量貨幣,使用時需要鑑定和秤量,也可以剪鑿。

0901ph019
元代將銀錠之外的銀鑄幣統稱元寶,形狀逐漸變為馬蹄形。
0901ph019

明清銀兩成本位貨幣

銀錠、銀元、銀錢是指具體的鑄幣形制,銀兩則是一種貨幣制度。 明代中後期,國家以銀兩作為納稅的法定通貨和財政收支的計算單位,並規定了銀兩與銅錢之間的比價關係,銀兩制度略具雛形。

0901ph018
明代銀錠
0901ph018

清政府進一步規定,徵稅起點在一兩以上者必須收銀兩,政府會計都用銀兩計算,紋銀為銀兩的標準成色,銀兩與制錢(官家鑄造的錢幣)的比價為1兩:1,000文。銀兩被賦予了本位貨幣的主要性能,成為法定本位幣,銀兩制度正式確立,並一直延續到1933年國民政府廢兩改元為止。

0901ph021
咸豐年間的銀錠
0901ph021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0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