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唐代婚禮多姿彩

dunhuangshejitu_1000wpx_v2_03
榆林第25窟裏的《彌勒下生經變圖》,屬中唐時期的畫作。右下角為當時婚禮場面。(網絡圖片)
dunhuangshejitu_1000wpx_v2_03

古代的婚禮是怎樣的?我們除可在歷史典籍中略知一二外,也可在敦煌壁畫裏找到答案。別以為敦煌壁畫只描繪佛教眾相,其實它有很多當時社會的生活場景。在敦煌榆林第25窟的《彌勒下生經變圖》,生動地描畫了中唐時期,吐蕃男子與漢族女子的一場婚禮盛況。

 

蕃漢聯婚

為何歷史學家認為這畫是吐蕃與漢族聯婚的場景?因為這窟約建於大曆十一年(公元776年)至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間,當時吐蕃已佔領瓜州(現今瓜州縣,榆林窟所在地),仍未佔領沙州(現今敦煌),吐蕃與漢族頻繁交往。其次,從一對新人的服飾也可看出端倪。畫中新郎穿的是反領窄袖衣服,這是當時胡人的服飾,與中原漢族的企領闊袖衣着特色有明顯分別。

dunhuangshejitu_1000wpx_v2_04
榆林第25窟裏的《彌勒下生經變圖》中的婚禮情景
dunhuangshejitu_1000wpx_v2_04

婚禮場地: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記載:「北朝婚禮,青布幔為屋,在門內外,謂之青廬,於此交拜。」這畫的婚禮舉行場地就是一個帳幕,又叫青廬或百子帳,是以青布搭成的帳篷,一對新人會在青廬行禮及住一晚。早在東漢至唐代都有在青廬舉行婚禮的風俗,是受胡風影響的證據之一。

 

嫁衣:現代新郎新娘的服飾,中式婚禮的主流是紅色,西式婚禮則是白色。中式婚禮的鳳冠霞帔其實是在明代才開始流行。在唐代時,流行的婚嫁服飾是「紅男綠女」。新郎穿的是紅色禮服,反而新娘所穿的是青色嫁衣,這就是「紅男綠女」一詞的由來。疑問來了,究竟青色是甚麼顏色?青色是綠色還是藍色呢?其實青色是介於藍色與綠色之間的顏色,所以唐代新娘的青色嫁衣偏藍還是偏綠,沒有一定的說法。

 

奠雁:新郎去迎親時會帶一對雁,待新娘坐鞍後,新郎便會將雁送給女家,女家會用紅線縛住雁嘴,待儀式結束後再放生。為何送雁?古人認為雁是長情之鳥,而且雁是春天飛向北,秋天飛向南,往來有時,順應陰陽,比喻夫婦和順守約。若沒有真雁,可用木刻雁代替。中國現時婚禮沒有雁,會以雞鴨取代。韓國現時的婚禮仍有用木雁。

202141phn004
敦煌壁畫中的奠雁之禮(圖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41phn004

行禮方式:唐代新人拜堂並非叩拜長輩親屬,而是指夫婦行拜禮,採男跪女揖的拜法。現今學者沒有統一說法,有說可能因武則天時期女性地位提升,所以出現男跪女揖的情況。在畫中可以見到新郎五體投地跪拜,新娘只是揖手,行叉手禮。

 

飲宴場面:從畫中可以看到有一矮小的枱,枱面設有枱布,放了食物及餐具,包括筷子(又稱箸)及匙羮。從畫中的小矮枱可以引證唐代的枱仍是採用矮小形制。

 

敦煌壁畫以外的唐代婚俗

三書六禮:唐代的婚俗主要依周代制定的「三書六禮」而行。「三書」指聘書、禮書、迎親書;「六禮」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作詩:唐詩是唐代文學璀璨的一環,新郎要迎娶佳人,也要具備一定的作詩才華,否則亦要有一班懂得作詩的伴郎協助。在唐代婚禮上,當新郎到女家迎接新娘,新娘會固意暫不露面,說是整理妝容,新郎及一班協助迎親的「兄弟」就會叫喊新娘快露面,新郎這時亦要顯露詩興才華,即場吟詩,後世稱為「催妝詩」。敦煌文書中亦有催妝詩記載:「兩心他自早相知,一過遮攔故作遲。更轉只愁奔兔月,情來不要畫娥眉。」意思是指一對新人的心意早已相通,新娘遲遲不露面,月亮都快出來了,請不要畫眉(隱喻留待新郎為新娘畫眉)。

 

坐鞍:新郎以催妝詩請出新娘後,一對新人會被布帳隔開,新娘被安排坐在新郎的馬鞍上,這儀式叫「坐鞍」,這是北方盛行的禮俗,有說這是游牧民族的風俗,因游牧民族以馬背為家;亦有說因馬鞍的「鞍」與平安的「安」同聲,取其平安長久之義。

 

蓋頭:新娘在女家出門時,父母會訓誡一番之外,還需用物品遮住新娘的臉容,用意為避邪,這禮俗稱之為蓋頭。唐代用作蓋頭的物品種類不一,有帷帽、冪離等。

 

轉氈或傳氈:新娘到達夫家後,雙腳不能直接在地上行,以免撞着鬼神,所以要由人背着進夫家的青廬或踏着地氈而行。由於每步都需要轉氈,故稱為傳氈或傳氈。

 

合巹和結髮:新人拜堂後會飲合巹酒,盛酒的器皿卺是將葫蘆瓜一分為二。結髮是夫婦各剪一小撮頭髮用來打同心結,寓意同心偕老,「結髮夫婦」之詞由此而來。

 

佛教裏的婚禮

這幅壁畫是描繪佛教《彌勒下生經》裏的婚嫁場面,佛教認為在彌勒佛降生的世代,人的壽命是四千歲,女子在五百多歲才會結婚,因此經變圖有婚禮場面。

上載日期:
2024年01月1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