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男士穿着 胡漢兼通

202141phn003
從敦煌壁畫可了解古代人的衣着服飾(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41phn003

中國古代男士的服飾是怎樣的?男士服飾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區都有差異。大致在周代時已有形制,採用上衣下裳的形式,主要分為禮服及常服。敦煌壁畫中有不少描畫唐代男士服飾,當時男士服飾主要是寬衣大袖、圓領長袍,亦有胡漢混合的衣着流潮。

 

帝王服飾

莫高窟第220窟是初唐時期的作品,窟內有一壁畫是一幅帝王圖,畫中有一唐代帝王身穿冕冠和冕服,是一種交領右衽大袖的服飾。交領右衽是漢族服飾的基本樣式,在中國傳統文化裏,有右為上的觀念,形成右尊左卑的思想。這帝王圖中的皇帝頭戴冕旈(冕冠前後懸垂的玉串),身穿藍色上衣,紅色下裳,衣上有日、月、星辰等紋樣(十二章紋),配有大帶及綬。大帶是天子與諸侯才能配帶的腰帶;綬是用彩絲織成的長條形飾物,繫於腰側。綬最初是作為繫玉器之用,後來演變成區分禮服等級的飾物。

bulb

冕服

冕服是中國古代一種禮服,是男性在重大儀式上穿的衣服,它由冠冕、服裝及配飾組成。據《周禮》記述,帝王冕服主要有冠冕、上衣、下裳、中衣、袴、袜、舄、腰帶,蔽膝、佩玉、綬、劍、圭等服飾。冕服的制度在殷商時期已有,一直沿用到明代。

202141ph006_01
莫高窟第220窟裏的帝王圖(網絡圖片)
202141ph006_01

圓袍常服

唐代男子的常服主要有幞頭、圓領袍衫、革帶和長靿靴。在莫高窟第130窟壁畫中,有一幅描繪唐代男供養人的衣飾,他們所穿的就是常服。

  • 東漢的包頭巾(幅巾),是黑色三尺的頭巾,有四條帶,兩條束於腦後垂下,二條反綁在頭上。北周武帝作了改良,始名幞頭。於唐代發展出置於幞頭內部支撐頭型的內襯,稱為「巾子」。幞頭的特色是垂有兩腳。
  • 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最主要的服裝,樣式簡單,穿着舒適,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愛穿着。階級以衣服的顏色及花紋作區分。《舊唐書‧本紀‧高宗》載:「敕文武官三品已上服紫、金玉帶;四品深緋,五品淺緋,並金帶;六品深綠,七品淺綠,並銀帶;八品深青,九品淺青,鍮石帶;庶人服黃銅鐵帶。」
  • 革帶是現今所稱的腰帶,不同材質來區分階級,例如平民百姓用的是牛皮帶或布帶,稱韋帶或韋布;士大夫是用絲線編成的腰帶,束腰後餘下的部分垂於腰後,稱「紳」(紳帶)。紳的長度是有規定的,紳帶愈長代表官位愈高,後世引申為「紳士」。革帶上會穿孔,下垂小帶,以繫上各式小物,如刀、火石、囊等物。
  • 長靿靴是一種長筒靴,靴子原為胡服,戎裝之一,在唐代時普及至文武百官及百姓的服飾。
202141ph007
莫高窟第130窟裏的晉昌郡太守樂庭瓌等供養圖,段文傑臨摹復原。(網絡圖片)
202141ph007

胡服漢裝

唐代與胡人交往頻繁,再加上唐代李氏王朝有着胡人的血統,因此對胡風甚為接受。男士服飾也受胡服影響,尤其是常服方面。《唐書‧五行志》載:「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所以唐代男子會穿具胡服特色的衣着,樣式是翻領窄袖的長或短袍,以及上衣下褲的袴褶服。袴褶是北方游牧民族男子的常見服飾,便於騎馬及工作,在敦煌壁畫裏出現很多這類衣飾。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下令百官朔望日上朝都要穿袴褶。

202141ph008
莫高窟第85窟壁畫中的獵人與屠夫,他們都是穿着袴褶服。(網絡圖片)
202141ph008
上載日期:
2023年11月2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