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十九世紀赴英留學風氣大開

鴉片戰爭後,愈來愈多中國人有機會走出國門往英國去。斌椿(1804—1871年)是中國最早跨出國門的官員之一,他也是首位被英國女王非正式接見的中國官員。

30064ph024
極力促成考察團的英國人赫德
30064ph024

1866年2月,為直接考察歐洲的情況,清政府接受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Sir Robert Hart,1835—1911年)的建議,由總理衙門主持派官員斌椿以及四名同文館學生,跟隨赫德出訪歐洲九國,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專門為考察西方情況而出國遠行。選用斌椿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當時他已在海關總稅務司擔任文案,與外國人打交道有一定經驗。另一方面,很多清朝官員認為出使歐洲是一項苦差,只有斌椿樂於前往。

 

1867年,清政府首次派出考察團,對歐美國家作正式訪問。由於缺少外交人才,又適逢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1820—1870年)結束在華工作,準備卸任回國,恭親王奕訢建議由蒲安臣擔任中國首任辦理中外交涉事務大臣,帶領中國官員志剛、孫家谷等,出訪美、英、法、俄、比、西、意等國。此次考察團歷時兩年八個月,出訪歐美共11個國家。通過考察,中國官員接觸了新事物、新思想,也由此產生了一系列介紹西方的新作品,如志剛的《初使泰西記》、孫家谷的《使西述略》、張德彝的《歐美環遊記》等。

30064ph028
恭親王奕訢,長期主持總理衙門,是洋務運動的主將。
30064ph028

中國向西方國家派駐外交使節始於1876年郭嵩燾赴英。郭嵩燾(1818—1891年),晚清政治家,曾與曾國藩一同辦洋務並組建湘軍。郭嵩燾早年因辦理洋務,對西方的制度、事物有一定了解。1876年12月,郭嵩燾從上海乘船赴英,1877年1月下旬抵達倫敦。駐英期間,除處理外交事務外,郭嵩燾還考察英國的政治、教育制度和社會文化。郭嵩燾將其見聞寫成《使西紀程》,希望清人能更了解世界,然而在當時很多清朝官員看來,郭嵩燾的一些做法卻是離經叛道的。

30064ph025
郭嵩燾像
30064ph025

王韜(1828—1897年),晚清改良派思想家。王韜於1847年在上海結識英國傳教士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1857年)。麥都思對王韜頗為賞識,聘他在其創辦的墨海書館工作。王韜在墨海書館工作13年,主要負責中文書籍的出版編校。王韜在英停留兩年,期間與理雅格一同出行,繼續協助其工作。他不僅與理雅格一起將一些中文經典譯成英文,還利用西方天文學研究中國古代星象,著成《春秋日食辨正》、《春秋朔潤至日考》。王韜還曾受邀赴牛津大學演講,他用中文介紹仁愛之道,推崇中英友好,受到好評。王韜也因此成為中國在西方著名大學演講的第一人。

30064ph026
王韜像
30064ph026

黃寬(1829—1878年),中國首批留學生之一。他是第一個從歐洲大學畢業的中國人,也是中國第一位留英的醫學博士。1857年,黃寬回到香港從醫。1860年起,黃寬以西醫的方法進行外科手術。作為當時亞洲醫學的頂尖人才,黃寬將西方最先進的醫學知識與實踐方法帶回中國,對中國的醫學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而對於其母校愛丁堡大學來說,黃寬至今仍是他們引以為榮的中國校友。

30064ph027
黃寬
30064ph027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11月2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