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傳教士成為中英的溝通橋樑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西方世界的新教團體掀起了一次大規模的海外宣教潮流,英美等國的新教傳教士紛紛前往世界各地傳播基督教信仰。新教傳教士來華後,興辦各類學校,開設醫院、診所,成立各種組織服務百姓,改善社會風氣。新教傳教士對中國近代社會、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30064ph020
在華工作的馬禮遜
30064ph020

羅伯特‧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1834年)是英國派赴中國的第一個傳教士,也是西方來華的第一位新教傳教士。作為新教在華傳教的鼻祖,馬禮遜先後翻譯過《聖經》,編纂過字典,辦過報紙刊物、醫館,還在東南亞馬六甲創辦英華書院。他試圖在清廷的禁教令之下,從文化方面潛移默化地傳教。馬禮遜在華的二十幾年間,對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他將《聖經》第一次翻譯成中文,並編纂出第一部中文字典。到達廣州不久,馬禮遜便開始着手翻譯《聖經》。1813年,《新約》翻譯完成並於1814年出版。其後,馬禮遜又與人合作一同翻譯《舊約》,1819年完成。與翻譯《聖經》同時,馬禮遜還編纂漢語字典。從1808至1823年,馬禮遜共出版四卷《英漢字典》,合計四千多頁,字典內容不僅包括單字、詞彙、句型,還兼具介紹中國宗教、禮儀、風俗等各方面的內容,可謂西方人眼中的一部關於中國的百科全書。

30064ph023
阿美士德像
30064ph023

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再次派遣使團訪華。1816年1月,英國政府任命威廉‧阿美士德(William Pitt Amherst, 1st Earl Amherst,1773-1857年)為駐華全權公使,率使團前往中國。阿美士德提出休整一日後再覲見皇帝。嘉慶皇帝誤以為阿美士德拒絕面聖,勃然大怒,決定取消會面並驅逐使團離京。次日,得知實情後,嘉慶帝命人與阿美士德使團交換部分禮物,以示友好。1817年1月,阿美士德使團從廣州經澳門離開中國,中英貿易問題仍然懸而未決。這為後來爆發的中英鴉片戰爭埋下了伏筆。

30064ph021
《阿美士德使團出使中國日誌》首頁
30064ph021

為表示英國對亞洲的重視,皇家亞洲學會於1823年在倫敦成立,國王喬治四世1824年為其頒發皇家特許狀。學會最早的領導人是研究印度梵文的知名東方學者亨利‧湯瑪斯‧科爾布魯。與英國的發展密切相關,學會最初的研究重心主要集中於南亞次大陸,後逐漸擴展至整個亞洲和北非的伊斯蘭地區。

30064ph022
東方學者亨利‧湯瑪斯‧科爾布魯克
30064ph022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11月2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