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英兩國如何展開交往?

30064phn001
英國國會大樓
30064phn001

十八世紀前的中英交往比較有限。地理大發現前,中國與歐洲的聯繫主要在絲綢之路上的宗教與商業往來。1267年,忽必烈派精通拉丁文的景教徒拉班‧掃馬(Rabban Sauma)一路向西朝聖。朝聖的主要目的是聯合歐洲基督教國家對抗中亞的伊斯蘭諸國。經過四年時間,掃馬一行抵達伊爾汗國(今伊朗一帶)。繼續向西朝聖的道路艱難曲折,由於當時的耶路撒冷已被信奉伊斯蘭教的埃及人佔領,掃馬一行不得不繞過耶路撒冷長途跋涉繼續西行。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掃馬相繼抵達君士坦丁堡、羅馬和巴黎等地,也見到了法王腓力四世、英王愛德華一世與教皇尼古拉四世。這可以被視作「中英外交上的第一次接觸」。與此同時,英國作家曼德維爾寫成《曼德維爾爵士遊記》,他將中國描述成一個富庶的國家。

30064ph001
1289年伊爾汗國王阿魯渾(Arghun)寫給腓力四世的信,信中提到掃馬為宗教使臣。
30064ph001

通過地理大發現,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率先開闢了東西通商的新航路。在西葡已佔得先機的情況下,英國人也不斷探索着通往東方的航線。十七世紀上半葉,英國作家理查‧哈克盧特(Richard Hakluyt)從英國截獲的葡萄牙商船上得到一本用拉丁文寫成的介紹東方的書籍。他將書中關於中國的內容翻譯成英文,收錄至其於1599年出版的《英國的航海、旅行及發現叢書》在這部書中,哈克盧特較為詳細地向英國人傳達了諸多關於中國的資訊。除了其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哈克盧特還特別提到了一些中國的農產品,包括稻穀、甘蔗、香料等。羅伯特‧波義耳是英國著名的自然哲學家、物理學和化學家。波義耳曾在東印度公司任職,在此期間,他對當時中國的科學產生了濃厚興趣。波義耳對中國的興趣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英國學術界對中國的態度,此時的英國學人嚮往着更充分地了解中國。

30064ph002
沙漠絲綢之路
30064ph002
30064ph003
1599年出版的《英國的航海、旅行及發現叢書》第一卷的第一頁
30064ph003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2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