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场外交”推动国际地位的提升

和体育比赛一样,外交领域也有“主场效应”——“主场外交”。近年来,APEC领导人峰会、G20领导人峰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中国主场外交日益丰富,推动了中国国际话语权、影响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

体育比赛中的“主场效应”(也称“东道主效应”)大家都听说过:无论是篮球、足球还是其他比赛,以逸待劳的主队凭借对场地的熟悉、声势浩大的球迷支持,获胜几率往往高于客场比赛。

如果将国际舞台上国与国之间的角力看作是比赛,那么主场效应在国际政治外交领域的体现则应是“主场外交”。“主场外交”,顾名思义,即在本国进行的双边或多边外交活动。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进一步强调外交的战略谋划、 主动塑造、 开拓创新和积极运筹的思维,主场外交则是其重要体现。它提升了中国的战略能力,也推动了中国国际话语权、影响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什么算是主场外交?

具体来说,什么才算是主场外交呢?中国前驻瑞典和新西兰大使陈明明认为,主场外交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中国召开,二是多边。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认为,真正的主场外交应同时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明确外交活动的“地理场域”,即在“本国(境)内”;二是明确东道主对外交活动的主动性,即东道主应当发挥重要乃至主导作用;三是明确外交活动对服务本国总体外交任务具有“积极正面作用”。因此他给主场外交下的定义为:在一国(境)内开展的,由东道主政府扮演重要角色,并能对维护和拓展该国国家利益发挥积极影响的各类重要外交活动。

d8yanqihu
举办过“一带一路”高峰论坛、APEC会议的北京怀柔雁栖湖景色(来源:视觉中国)
d8yanqihu

 

以这一标准来看,近年来中国的主场外交活动可谓相当频繁,内容也日益丰富。2014 年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峰会(亚信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峰会,2015 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周年”纪念活动,2016 年的亚投行成立仪式和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2017 年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此外还有中非论坛、中拉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等等。

2018年则有四大主场外交活动: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6月于青岛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9月在北京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以及11月于上海举行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近年来中国的重大主场外交

main_site_illustration_zhuchangwaijiao_prc_v7-03
main_site_illustration_zhuchangwaijiao_prc_v7-03

 

为什么要举办主场外交活动?

一般来说,多边峰会往往是主场外交的重头戏,除了如联合国大会、达沃斯经济论坛这样在固定地点召开的多边峰会外,其他如 G20 峰会、金砖峰会、APEC 领导人峰会等基本上是在各国轮流举行,也成为各国主场外交的亮点。

为何要竞相争取主办这些重要的多边峰会?它们也有着体育比赛般的“主场效应”么?它们具体又能给东道主带来什么呢?

学者凌胜利认为,主场外交的价值,在于可以利用主场便利在议程设置、人员安排、媒体宣传等多方面发挥积极引导作用。换句话说,东道主可以利用主场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优势,掌握或增强国际话语权,拟定有利于本国的议题或议程,推动制定有利于本国的国际规则或秩序,从而实现本国的外交目标。

由于时间、资源有限,每次多边峰会只能围绕几个主要议题讨论。此时东道国就可以充分利用“主场优势”,优先设置议程,将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并需要国际合作的议题列为优先议题。

如 2014 年APEC 峰会,中国将“互联互通”列为三大议题之一,与此前中国相继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筹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倡议相呼应。

2016年G20 杭州峰会,中国将“可持续发展”和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列为峰会的重要议题。这与当年“十三五规划”的新发展理念相吻合,符合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和产能过剩问题、推动绿色发展的需要。

再如2018年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市场开放为主旋律。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文章指出,“在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的局势下,中国将通过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回击外界对中国市场开放度不够的质疑”。

d8jinkoubolanhui
上海“进口博览会专列”地铁(来源:视觉中国)
d8jinkoubolanhui

 

与议程设置能力相应的是国际话语权、影响力的增强。重要的多边峰会往往有数十个国家上千名代表参加,更有不少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重要的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媒体大量、集中的报道有利于传播中国的理念与声音:亚洲命运共同体、互联互通、包容发展等中国声音逐渐为国际社会所熟悉和了解。

一个国家的理念和方案在国际社会的受欢迎程度,是该国在国际社会中话语权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尽管当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地区和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国际社会对此并未给予相应的评价,这与中国话语权不强有很大关系。

国际话语权需要加强话语塑造、有效传播和良性互动。在多边外交场合,掌握国际话语权既关键但又很难做到。此时,主场外交却能提供一条捷径,使东道国通过制定有利于己的议事日程、国际规则,最大限度地增强甚至掌握国际话语权,从而使自身意志更易于实现。

通过主场外交的举办,中国一方面在会议主题、议程设置等方面植入中国理念 ,另一方面中国领导人利用会议发言机会阐述中国理念和方案。如 2014 年亚信峰会上提出的“亚洲新安全观”,2015 年博鳌论坛上提出的“亚洲命运共同体”,2016年G20杭州峰会提出可持续发展观、2017年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提出“金砖+”概念……法国《新观察家》杂志在2017年底指出:“中国越来越向世界展示出其强大的影响力。”

d8hangzhoug20
杭州:水稻绘出G20杭州峰会图案(来源:视觉中国)
d8hangzhoug20

 

此外,积极主办主场外交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由于现有国际机制的既得利益集团不愿让步,导致国际机制改革很难实现,这从中国想提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的份额遇到的难度中可见一斑。作为当今国际体系的“后来者”,中国的国际地位受到限制。

在这方面,主场外交也可发挥较好的作用。中国不仅积极争取举办 APEC 峰会、G20 峰会、金砖峰会等重要的多边峰会,利用主场外交契机推动国际机制改革或加强议程设置,还积极打造博鳌亚洲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中国主场外交的品牌,提升中国对国际规则的制定能力,进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通过打造中国的主场外交品牌,中国的主场外交经久不衰,国际地位也可得到持续巩固。

 

当前中国对外战略的一大挑战是,如何尽可能高效地将中国不断增强的实力转化为相应的国际影响力,使中国的国际贡献和国际声誉更加平衡。而主场外交则成为提升中国战略能力与国际话语权的有益手段。

随着越来越多主场外交活动的举行,来华参会国家的数量与规格令人瞩目,中国理念得以传播,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得以增强,国际地位也稳步提升。利用主场外交的便利,中国在议程设置上主动发力,将国际关注和中国关切相结合,国际利益和中国利益相协调,不断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

因此,中新社的文章指出,主场外交是传播中国理念、展示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智慧的重要平台。“……一系列高规格主场外交,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中国。”而美国“外交学者”网站则刊登韩国延世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金凯的文章认为,中国正在由一个全球秩序的“接受者”变为“塑造者”或“贡献者”。

 

 

参考资料:

《中国主场外交这三年》 李永成 党政论坛 2016年第12期

《“主场外交”助力中国战略能力提升》 凌胜利 当代世界 2017年第9期

《中国的“主场外交”:机遇、挑战和任务》 陈东晓 国际问题研究 2014年第5期

《办好主场外交尽显中国魅力》 张颖 前线 2014年第5期

《“主场外交”与中国的全球话语权》 蔡鹏鸿 学术前沿 2014年第24期

《外媒关注北京峰会 中国主场外交向世界传递信心》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9/3

ebook

 

首先,随着中国对世界经济繁荣和国际和平稳定的作用愈加突出,“中国声音”和“中国方案”日益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舆论的期待和重视,中国主场外交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

其次,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仅为世界和平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选择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和体制提供了经验。这极大增强了中国主场外交的吸引力。

再次,中国具备集中力量办主场外交的政治体制优势。体制优势能够保证充分有效地动员国内各种力量。

上载日期:
2018年11月15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