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有几好?

mainsite_5000_0108_6_header_v1
mainsite_5000_0108_6_header_v1

贞观(公元627—649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即位以后,与大臣一起探求治道政术,并身体力行,令社会安定,生产恢复,人民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同时,修史编书,大办学校,也使学术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他还厉行法治,要求一切以法为准。缔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要数贞观的德政,首先必定是集思广益。唐太宗作为一个皇帝,自己卸下皇帝至高无上的面纱,这在古代的专制王朝政治中具有很深意义。凡是国家大事,他都会召集大臣一起商量,凡是重要的政务,也会让各个部门先提出意见,经过宰相的研究,再奏请执行。他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指出了只有轻徭薄赋,以仁义治天下,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推行以王道治国的方针。

0108ph021
《唐律》残片
0108ph022
《唐九成宫醴泉铭》,北宋拓本。

唐太宗亦深明为君之道,天子有道则明的道理。他注意到隋炀帝滥用民力,远远超出了老百姓能够承受的能力范围,致使农业生产不能正常进行,严重破坏社会经济,最终导致国家灭亡。唐太宗由此提出了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凡事以民为先。

 

唐太宗还要求各个部门须负起责任,特别是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要勇于提出意见,防止发生错误。这对于保证国家政策、法令和各项决策的正确性和恰当性,具有重要意义。据《资治通鉴》记载:由是鲜有败事。自此以后便很少发生决策错误的事。

 

为了保证劝农务本、恢复发展生产的政策和各项措施的有效推行,唐太宗非常注意地方官吏的任用。他更把都督、刺史的姓名写在屏风上,随时记录他们的善恶政绩,以备赏罚升降。对于贪污的官吏,也都加以严厉惩处。

0108ph023
农耕画像砖
0108ph023

唐太宗亦很重视教育,他把天下的儒士召集到长安,让他们担任国子博士、国子助教,新建学舍一千二百余间,扩大学生的名额。书学、算学也各设博士任教。另外,在全国初步平定后,他就开文学馆于宫西,以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等十八人兼任学士。这就是有名的秦府十八学士。十八学士大多为文士和儒生,博通经史,熟悉儒家经典,唐太宗每在公事之余到文学馆和他们讨论典籍,从而初步接触到中国古代传统的治国理论和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

0108ph024
唐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局部)
0108ph024

唐太宗对历史也很重视,在和大臣讨论的时候,经常从历史史实中引伸出很有意义的治国理论。大臣们也常常引用历史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为了总结前代的历史,太宗下令设立史馆,修撰了《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和《晋书》等六部史书。二十四史中有六部,也就是四分之一均成书于唐太宗时期。

0108ph025
唐代修纂《五经正义》的孔颖达
0108ph025
作者:
上载日期:
2021年07月28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