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历代治理河道方法有效吗?

0202ph064
黄河重灾区河南郑州花园口的百姓在加固黄河大堤
0202ph064

传说中的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治水成功的英雄。他的治水方法是疏导。在他之前,他父亲鲧也主持治水,用的是筑堤限洪的方法,可是没有成功。疏导和壅障,代表了治河方略中的两种基本思路。壅障可以保护家园,但不能如疏导方法般,消除较大范围的水害。后来人们发明系统的河岸堤防,实现从限洪到防洪的转变,用的还是鲧的思路。

 

西汉末贾让上治河三策,认为上策是让河流改道,中策是分流河水,下策是筑高堤防,后来朝廷选择了他的下策。东汉王景主持修筑沿河大堤,固定河道,同时对局部河道进行改造,使水流更通畅,其成效很显著。

 

不过,由于后世黄河河口段日渐淤高,泄水不畅,单纯修筑堤防已经无能为力,明代潘季驯遂改变思路,采取“筑堤束水,以水攻沙”之法:以堤防束紧河水,增加流速,提高河流挟沙能力。潘氏的方针确实有成效,但由于只是就下游治黄河,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乾隆时胡定提出“汰沙澄源”的方案,建议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的沟涧口筑坝拦截洪水,将泥沙淤积在沟底,这样既减少水土流失,又可以将淤泥用来种植农作物。这一策略如今已成为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可惜当时因“古未有行之者”而根本没有得到实施的机会。

0202ph062
黄河险工大堤俯瞰
0202ph062

代防洪工程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1955年黄河流域规划的第一期重点建设工程,1957年兴建,1960年初步建成,后屡经改建,成为一个包括大坝、泄洪排沙设施、电站三部分的水利枢纽工程。它控制了黄河流域面积的92%,来水量的89%,来沙量的98%,可发挥防洪、防凌(冰)、发电、灌溉、供水的综合效益,并成为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荆江分洪工程兴建更早,1952年动工,1953年建成,为长江上第一个分洪工程。它位于湖北公安县境,面积920平方公里,可蓄洪60亿立方米。工程设施包括北端太平口进洪闸、南端黄山头节制闸、泄洪排渍闸和四周围堤。一旦洪水超过荆江过洪能力,便可开闸分洪,不分洪时则可以耕种,确保丰收。1954年长江发生百年不遇大水,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分洪,成功地减轻武汉和中游其他重要保护区的洪水压力。

 

葛洲坝水利枢纽位于湖北宜昌市境内,上距三峡水利枢纽38公里。它建于1970-1988年,总库容量15.8亿立方米,年均发电量157亿度,通航建筑物年单向通过能力超逾5,000万吨。它是三峡工程的实验坝。

0202ph063
黄河流域正在兴建水利工程
0202ph063

近年长江洪患

自1991年华东水灾以后,长江中下游每年都面临严重的洪水威胁。特别是1998年,长江发生全流域性大水,其为患之烈更是罕见。以往数十年一遇的洪水,现在已经数年一遇。为此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数计。即使在近年水情并不算十分严重的2002年,汛期时候在长江大堤上严阵以待的防洪人数,也已超过100万。

 

个中原因并不复杂:长江流域的水库绝大多数建于1970年代以前,当时的设计和施工标准有限,加之又运作了数十年,相当多数的水库已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情况,其设计效益已无法充分发挥。还有更关键的:以往长江的防洪方案,本来是牺牲部分地区以换取大部分地区及重点地区的安全,如今这一策略已很难实施。例如1950年代规划的荆江分洪区,当初是按当时的17万人数来设计的,但现在当地已达五十余万人了,因而在1998年便再不可能轻易牺牲它。

 

国家对长江水患的治理方针是:“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加固堤防,疏浚河湖”。1998年大水之后,国家投资一百多亿元,对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的一千二百多个圩垸进行了平退。

作者:
上载日期:
2018年11月2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