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香港粤剧的来龙去脉

202137phn001
粤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提供:Shutterstock.com)
202137phn001

粤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戏曲艺术大约起源于清代初年,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以粤语为主的地区。当时陆路交通并不发达,戏班以水路往来,因此戏船很早已出现。可能因为戏船的船身均漆上红油,或因要有喜庆的彩头,所以粤戏艺人亦被称为“红船子弟”。当时在佛山成立了琼花会馆,并在各码头设立琼花水部,方便红船停泊。八和会馆则在清代光绪期间成立,是广东地区粤剧从业员的专业组织。至于香港八和会馆成立于1953年,是香港粤剧从业员的行会组织,宗旨是传承弘扬传统粤剧艺术,关注粤剧从业员的生活及专业发展。

 

回顾香港粤剧的发展,首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著名粤剧伶人薛觉先及马师曾,这时期称为“薛马争雄”时代。他们不但有很高的粤剧造诣,更改革粤剧及培养后辈,为粤剧界贡献良多。薛觉先在26岁时组成“觉先声剧团”大受欢迎,他擅长文武生,但又能反串女角,有“万能老倌”的称誉。剧目《胡不归》是他的代表作。马师曾在1923年组成“人寿年剧团”,以独特唱腔而大获好评。其后,他在三十至四十年代组成“太平剧团”,与薛觉先的“觉先声剧团”并驾齐驱,成就粤剧界一段光辉灿烂的日子。

 

由任剑辉及白雪仙在1956年组成的“仙鸣凤剧团”,亦为粤剧界创造了传奇。她们邀请了天才粤剧编剧家唐涤生执笔,编写了多出经典戏宝,如《帝女花》、《紫钗记》、《再世红梅记》、《牡丹亭惊梦》等,这些剧目至今仍大受欢迎,历演不衰。任白对演出要求严格,由剧本到制作各方面都十分认真,大大提高了粤剧表演的质素,使粤剧迈向典雅及艺术的殿堂。她们在培养后辈方面亦不遗余力,培养了龙剑笙、梅雪诗、江雪鹭、朱剑丹等粤剧人才,她们所组成的“雏凤鸣剧团”也成为粤剧班霸,演出叫好叫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可说是香港粤剧的黄金时期,名伶辈出,如何非凡、麦炳荣、新马师曾、凤凰女、芳艳芬、吴君丽、红线女、邓碧云、罗艳卿、林家声等,令当时的粤剧界相当兴盛。这些伶人为粤剧史留下许多名剧,成为粤剧曲目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当时的编剧家包括有唐涤生、李少芸、冯志芬、潘一帆、苏翁等。唐涤生更是当中最负盛名之人,有天才编剧家之称,可惜他在1959年9月14日,为任白所编的《再世红梅记》在香港利舞台首演之夜,在台下心脏病发而逝,成为粤剧界的一大损失。

 

随着时代改变,粤剧在香港也面对日渐式微的问题。粤剧要传承发展,必须培育及教育年轻一辈,让更多人懂得欣赏,甚至爱上而投身粤剧表演行列。这方面,香港八和会馆做了不少工作。该会在粤剧发展基金的支持下,在2012年开展“新秀培训计划”,不但培育粤剧新秀的表演造诣,更为他们营造更多表演机会。

作者:
上载日期:
2023年08月18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