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一)自強運動以洋為師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1_2019-03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1_2019-03

兩次鴉片戰爭一敗再敗,令清廷仕宦極為震動,認為中國就敗在缺乏堅船利炮、科技弗如。湘、淮軍與洋槍隊聯合,成功鎮壓太平天國,更使部分中興名臣體驗到洋槍洋炮的優越。為挽救朝廷垂危,對付內憂外患,非學習西洋以自強不可。

自1860年起,近代首場改革──洋務運動,便應運而生,代表人物有恭親王奕訢、文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稱「洋務派」。運動指導思想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及「中學為體,西學為用」。1861年1月,清廷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為洋務運動的領導機構。洋務運動前後凡歷三十餘年,前期以「自強」為口號,重在發展軍事工業及效法外國軍事訓練;後期則轉為「自富」,重點在於發展各種工業實業。

中國近代首場改革為何稱「洋務運動」?「洋務」的意思為何?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1_2019-01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1_2019-01

圖左至右:大學士文祥與恭親王奕訢。他們是推行洋務運動的中樞要員。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1_2019-02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1_2019-02

洋務派主要領袖,左起: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他們都是有實力、有名望之督撫。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1_2019-03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1_2019-03

在恭親王奕訢倡議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於1861年成立。該衙門由奕訢長期主持,處理外交事務,成為洋務運動的標誌性官署。圖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正門。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1_2019-04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1_2019-04

認識和建立新型外交關係是洋務運動的一個重點。1867年,清政府委任美國外交家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為全權使節。1868至1870年,蒲安臣率領中國使團出訪美國和多個重要歐洲國家。使團有助提升中國的外交認知、改善中外關係。圖為使團成員合照,中間站立者為蒲安臣。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1_2019-05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1_2019-05

1877年清朝和英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圖為清朝駐英國大使館,該館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駐外的外交機構。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1_2019-06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1_2019-06

設於上海的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洋務運動前期以「自強」為口號,重點發展軍工及效法外國軍事訓練。1865年6月成立的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為當時著名的大型官辦軍工企業。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1_2019-07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1_2019-07

1866年成立於福州馬尾的福州船政局,設有造船廠、船政學堂,培養造船技術人員、海軍軍官等。兩次對外戰爭失敗,令清政府明白新的威脅來自海上,故洋務運動尤重視建設新式船政和海軍。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1_2019-08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1_2019-08

洋務運動後期較重視興辦實業,圖為上海輪船招商局大樓。1873年1月,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以開辦內河與遠洋航運業務為主。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1_2019-09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1_2019-09

成立於1878年的開平礦務局辦公大樓。礦業是洋務運動着力發展的實業。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1-10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1-10

     洋務運動發展圖

中國近代首場改革為何稱「洋務運動」?「洋務」的意思為何?

因為其目標是向當時較先進的西洋國家學習軍事、科技、工業等事務。中國古時,稱外國事物多加「胡」、「番」等(如胡椒、番薯)。明末以來習稱歐美一帶為西洋,凡與其有關的事務,如辦外交、製船炮、興實業,統謂之為「洋務」,相關改革就稱「洋務運動」,推行者則稱「洋務派」。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1、2)、FOTOE(圖2、3、6、7、8、9)、其他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