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川劇中的五腔同台

巴蜀之人習慣將川劇叫做川戲,川戲主要流行於川、渝地區。現代意義上的川戲形成於乾隆年間,是中國戲劇的重要組成部分。川劇由高腔、崑腔、胡琴腔、彈戲四大聲腔加上本地民間燈戲組成,五大腔同台演出。

30037ph042
在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大河街,川劇演員們在舞台上排練演出。
30037ph042

高腔是川戲唱腔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高腔源於江西的弋陽腔。唱腔或高亢或婉約,地方風格濃郁。起腔、立柱、唱腔和掃尾是它的基本結構,其最主要的特點是沒有任何樂器伴奏的乾唱。

 

崑腔是由明代興起於江南一帶的崑曲傳入四川後逐漸演變而來的。崑腔多是文人的作品,唱詞典雅、有格律,演唱時字正腔圓、節奏緩慢。川劇崑腔多是選取崑曲中的部分唱段或曲牌插入其他唱腔中來演唱,其主要的伴奏樂器是笛子。

30037ph043
永川市文藝沙龍的會員們在川劇團演唱
30037ph043

胡琴腔是二黃與西皮腔的統稱,清代傳入四川,在演唱時以胡琴為主要的伴奏樂器。二黃包括正調、陰調和老調三個基本腔,主要表達嚴肅委婉、輕快、悲憤淒涼和高亢激昂這幾種情緒。西皮腔主要表達明朗、瀟灑、激越的情緒。西皮和二黃多數情況下單獨使用,但是也有一同使用的時候。

30037ph044
在成都武侯祠結義樓戲台上四川清音傳人田臨平在專心致志地演出
30037ph044

彈戲又被稱為「川梆子」,是陝西秦腔傳入四川後與當地語言和伴奏樂器結合後的產物。彈戲以蓋板胡琴為主要的伴奏樂器,具有非常濃郁的四川地方特色。彈戲包括「甜平」和「苦平」兩類曲調,雖然曲調的骨架是一樣的,但是「甜平」表達的是喜,而「苦平」表達的是悲。

 

燈調源於和四川民間祭祀活動有關的歌舞表演,具有輕鬆活潑、短小精悍、旋律輕快、四川地方風味濃厚的特點,燈調聲腔主要是由一種被叫做「胖筒筒」的地方樂器、發間小曲、「神歌腔」組成。

 

用四川方言演唱,川戲臉譜,變臉、吐火,都是川劇最為突出的地方戲劇特點。川劇的劇碼繁多,有「唐三千,宋八百,說不盡的三列國」之說。川劇在中國戲劇史及巴蜀文化發展史上有十分獨特的地位。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10月16日

延伸閱讀